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10至13世纪的民族大融合与3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相比较,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B.民族大融合为大一统创造条件
C.内地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汉地社会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B.民族大融合为大一统创造条件
C.内地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汉地社会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因为3至6世纪民族大融合是南北朝时期,那时候北方的少数民族还处于奴隶社会时期。10至13世纪民族大融合是两宋时期,这时候北方的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受到中原地区汉族的影响,逐渐的有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后者相较于前者,最突出的特点是汉地社会生产方式,即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更多 “10至13世纪的民族大融合与3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相比较,最突出的特点是( )。A.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B.民族大融合为大一统创造条件 C.内地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汉地社会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相关考题
考题
贵州文化构成形态复杂,文化的()成了贵州文化的特殊现象。
A、苗族、布依族、侗族三大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突出B、少数民族文化突出,汉文化衰退C、多元并存、共同发展D、各族文化大融合,汉文化尤为突出
考题
与3~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相比,10-13世纪的民族大融合最突出的特点是()A、民族大融合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C、内地与边疆地区经济交流频繁D、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考题
10至13世纪的民族大融合,与3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比较,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A、A少数民族入主中原B、B民族大融合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C、C内地与边境地区经济交流频繁D、D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考题
应该怎样认识民族融合与民族消亡的关系:()。A、民族发展过程中两种完全不同现象,二者不能混为一谈。B、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C、反对民族消亡的理论,逐步实现不同民族的相互融合D、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途径和方式;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实现结果。
考题
单选题与3~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相比,10-13世纪的民族大融合最突出的特点是()A
民族大融合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
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C
内地与边疆地区经济交流频繁D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考题
单选题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产物。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A
人口大量南迁B
孝文帝改革C
江南的开发D
张骞通西域史
热门标签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