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数列”是高中数学必修5的内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能“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大量实际问题的分析,建立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这两种数列模型;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1)请设计一道能用等比数列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并求解;(20分)
(要求:给出问题情境;抽象出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写出解答过程、讨论和反思。)
(2)根据上面的问题情境设计一道开放题或探索题。(10分)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1)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
问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西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故事内容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l+2+22+23+……+263。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动手算了起来,他们想到用计算器依次算出各项的值,然后再求和。这时对他们的这种思路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做所谓的无用功。急急忙忙地抛出“错位相减法”,这样做有悖学生的认知规律:求和就想到相加,这是合乎逻辑颀理成章的事,教师为什么不相加而马上相减呢 在这个教学关键处学生难以转过弯来,因而在教学中应舍得花时间营造知识形虞过程的氛围.突破学生学习的障碍。同时,形成繁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学生急于寻求解决目囊的新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②师生互动,探究问题
在肯定他们的思路后,接着问:1+2+22+23+……+263是什么数列 有何特征 应归结为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情预设:探讨1:设S64=1+2+22+23+……+263记(1)式,注意观察每一项的特征,有何联系 (学生会发现,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2倍)
探讨2:如果我们把每一项都乘以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1)式两边同乘以2则有2S64=2+22+23+.....263+264,记为(2)式。比较(1)(2)两式,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在教师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面抓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
经过比较、研究,学生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把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消去了。得到:S64=264-1.老师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
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
(设计意图:经过繁难的计算之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不禁惊呼:真是太简单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③故事结束,首尾呼应
最后我们回到故事中的问题,我们可以计算出国王奖赏的小麦约为1.84×1019粒,大约7000亿吨,用这么多小麦能从地球到太阳铺设一条宽l0米、厚8米的大道,大约是全世界一年粮食产量的459倍,显然国王兑现不了他的承诺。
(设计意图:把引入课题时的悬念给予释疑,有助于学生克服疲倦、继续积极思维。)④教学反思对公式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与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掌握公式的推导方法,理解公式的成立条件,充分体现公式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把整个课堂分为呈现问题、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四个阶段。
(2)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设等比数列{an},首项为a1,公比为q,如何求前项和Sn 这里,让学生自主完成.并喊一名学生上黑板,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

再次追问: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qn-1,如何把Sn用a1、an、q表示出来 (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反问精讲,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由简单地模仿和接受,变为对知识的主动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类比和综合的能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尽管时间有时比较少,甚至仅仅几句话,然而却有画龙点睛之妙用。)
更多 ““数列”是高中数学必修5的内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能“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大量实际问题的分析,建立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这两种数列模型;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1)请设计一道能用等比数列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并求解;(20分) (要求:给出问题情境;抽象出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写出解答过程、讨论和反思。) (2)根据上面的问题情境设计一道开放题或探索题。(10分)” 相关考题
考题 A.等差数列 B.等比数列 C.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 D.既非等差数列亦非等比数列 E.以上选项均不正确

考题 A.a,b,c成等比数列 B.a,c,b成等比数列 C.b,a,c成等比数列 D.a,b,c成等差数列 E.b,a,c成等差数列

考题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放映具体实例:(1)细胞分裂模型。 提问:通过观察影片中的实例,你能用数字表达出上述实例的含义吗?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得出1,2,4,8,…… 提问:这个数列是我们之前学过的等差数列吗?它又有什么特点呢? 引出《等比数列》。 (二)探索新知 1.等比数列的概念 大屏幕展示实例:(2)《庄子》中“一尺之棰”的论述。 1.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的数列存在吗?如果存在,你能举出例子吗? 2.等比数列的性质有哪些?(至少说出3点)

考题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 一、考题回顾

考题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前n项和》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9日 上午 重庆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等比数列前n项和 2.内容: 3.基本要求: (1)引导学生应用等比数列前n项和; (2)试讲10分钟; (3)合理设计板书; (4)要有适当的提问互动环节。 答辩题目 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什么? 2.怎样才能设计好授课板书呢?你能给出几点建议吗?

考题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概念之间的关系是()。 A.交叉关系 B.同一关系 C.属种关系 D.矛盾关系

考题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描述“知识与技能”领域目标的行为动词有“了解”“理解”“掌握”“运用”,请以“等差数列”概念为例,说明“理解”的基本含义。

考题 在Excel中,利用填充功能不可以实现()的填充。A、等差数列B、等比数列C、日期D、方程式

考题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是已经标准化了的一般数值系列。

考题 释迦牟尼的爱情故事阐述了数学中()的问题。A、幂B、函数C、等比数列D、等差数列

考题 按变量的性质和数据的多少划分,变量数列可以分为()。A、等距数列与异距数列B、单项数列和组距数列C、开口组数列和闭口组数列D、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考题 优先数字是()。A、十进等比数列B、十进等差数列C、奇数数列D、偶数数列

考题 优先数系是()。A、 等差数列B、 等比数列C、 任意排列的好加工的数列

考题 在农药毒力测定实验中,相邻两农药浓度通常按()设置。A、等比数列B、等差数列C、随机设置D、按等比和等差混合设置

考题 若在Excel2010中要分别进行等差数列2、4、6„和等比数列1、3、9„自动填充,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等差数列的公差是2,等比数列的公比是3B、数列的公差或公比不是填充“序列”对话框中的“步长值”C、操作时可单击“开始”选项卡→“编辑”组→“填充”→“系列”D、进行等差或等比数列填充时,既可选择行或列,也可选择填充序列对话框中的“终值”

考题 在Excel中,在“序列“填充对话框中不包括()填充类型。A、等差数列B、等比数列C、内容重排D、自动填充

考题 单选题两个“等差数列”的和组成的数列为()。A 等比数列B 等差数列C 普通数列D 不一定是等差数列

考题 单选题在农药毒力测定实验中,相邻两农药浓度通常按()设置。A 等比数列B 等差数列C 随机设置D 按等比和等差混合设置

考题 单选题释迦牟尼的爱情故事阐述了数学中()的问题。A 幂B 函数C 等比数列D 等差数列

考题 单选题在Excel中,在“序列“填充对话框中不包括()填充类型。A 等差数列B 等比数列C 内容重排D 自动填充

考题 单选题优先数系是()。A  等差数列B  等比数列C  任意排列的好加工的数列

考题 单选题优先数字是()。A 十进等比数列B 十进等差数列C 奇数数列D 偶数数列

考题 单选题若在Excel2010中要分别进行等差数列2、4、6„和等比数列1、3、9„自动填充,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等差数列的公差是2,等比数列的公比是3B 数列的公差或公比不是填充“序列”对话框中的“步长值”C 操作时可单击“开始”选项卡→“编辑”组→“填充”→“系列”D 进行等差或等比数列填充时,既可选择行或列,也可选择填充序列对话框中的“终值”

考题 单选题数列“bn=b1nqn-1”为:()。A 等差数列B 常数列C 等比数列D 无法确定

考题 多选题列入高中数学课程数列内容是:()A等差数列B差分数列C递归数列

考题 单选题“斐波那契数列”可以拆分成:()。A 两个等比数列B 两个等差数列C 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D 无法拆分

考题 问答题为什么在中学教学中,特别重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