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问答题
(十二) 【给定资料】 1.加拿大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阅读史》中写道:“生活之所以发生,乃因我翻动这些书页。”然而今天,这种笼罩在阅读上的神圣光辉正在日渐暗淡。我们有影视、有动漫、有网络,我们在忙碌地工作、浮躁地生活,我们追逐时尚、享受娱乐。时至今日,“阅读”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今年年初出版的《读书》杂志刊载了某著名教育专家Z的论述:“如果把精神成长与躯体成长做个比较的话,躯体的成长更多是受遗传和基因的影响,个体的精神成长却不完全依靠基因和遗传,而与后天阅读息息相关。个体的精神发育历程是整个人类精神发育历程的缩影。每个个体在精神成长过程中,都要重复祖先经历的过程。这一重复,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一个不读书的人是一个缺少精神力量的人。然而,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阅读64本。上海在中国排名第一,只有8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一本都不到。 2.北京的砚楠已经上初三了,在她的记忆中,认认真真从头读到尾的课外书,大概也就是小学时读过的《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了。“小学高年级时忙着小升初、上各种补习班,根本没时间看课外书,上了中学后有了手机,看书就都在网上了。” 上海针对29所小学和26所中学所做的调查显示,小学生完成作业后,阅读课外书的比例不到50%,初中生的这一比例为42%,他们主要阅读的是作文书、教辅书和课本。 学者们还有另一层担心。四年级前从未完完整整地读过一本书,那么这个孩子就有可能缺乏读完整本书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种能力是可以迁移的,迁移为对整体事物的把握能力。因此,小时候缺少阅读完整图书的能力,长大后可能会缺乏对整体事物、整个团队的操控能力。“我们都说现在的孩子是聪明的一代,但是只注重学业,正在使他们丧失更多的能力,就有可能成为愚蠢的一代。” 2012年4月23日是第17个“世界读书日”,为了解大学生的阅读状况,某报对1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你平均每天花多少时间读书?”对于这个问题,43%的大学生选择了“1小时以内”,28%的大学生选择了“1~2小时”,18%的大学生选择了“2小时以上”,另外有11%的大学生选择了“几乎不读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个问题是,“你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大约多久?”48%的大学生选择了“4小时以上”,32%的大学生选择了“3~4小时”,17%的大学生选择了“1~3小时”,仅有3%的大学生选择了“1小时以内”。 采访中不难发现,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天不上网就很难受,就跟吃饭、睡觉一样,每天都需要。”大学生小魏说出了大多数学生的心声。“如果一天不读书,你也会这样吗?”听到这个问题,小魏笑了。她说,大家每天都在上课,但是课外连着几天不看书也挺常见的。 3.如今是信息时代,信息海量膨胀,生活节奏加快,这种阅读环境,促使人们要进行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甚至跳跃式阅读。 有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最常阅读的图书类型中,休闲娱乐性图书和考级考证书籍排在前两位,分别达到35%和30%;紧随其后的是时下畅销书,所占比例为24%;经典名著则鲜有人问津,仅为11%。采访中,不少学生表示喜欢轻松的阅读,比如看漫画、杂志,这些书籍一般配有大量图片,只需浏览,看起来不费劲,仅有一小部分学生表示对自己比较偏爱的书籍会精读或重读。 有专家指出,虽然当下已进入“超音速发展时代”,但在读书、修养身心等方面,仍需要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因为只有在缓慢和淡定中,读者的智慧、情趣才能与书中韵味更好地衔接,思考、质疑和沉淀等精神程序才能完成得从容不迫、饱满自然。 专家呼吁,教育者和家长在指导孩子读书时,应该提倡用慢阅读的方式,要注重心灵和图书的微妙互动,培养孩子们恬淡闲适、质疑探索、自由发展的阅读风格,从文字中寻觅高品质的乐趣和意义。 4.农村中小学教师平常都在读什么书?调查中,54%的教师选择书籍的标准是“自己喜欢的书”,25%的教师选择“公认的经典、有思想内涵的书”,19%的教师选择“对工作有用的书”,2%的教师选择“最畅销的书”。 从教师“读得最多的书”选项中,不难看出教师们在“喜好”和“现实”间的矛盾。60%的教师称平时读得最多的书是“跟教育工作相关的书”,41%的教师称读得最多的书是“教材和教辅资料”。这说明,一方面农村教师渴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阅读,但另一方面却因为工作实际或手中书籍较少等原因,读得最多的书仍显单一,大多跟“教育工作”相关。相对而言,语文教师的阅读面稍广一些,大多数人平时会看些小说和散文,也读些中外经典名著。但他们坦言,很多时候读这些书不纯粹是因为兴趣,而是上课需要。“每次到图书馆或者书店,都会不自觉地走到教辅教材的书架旁。”安岳县龙台镇一位小学教师有些无奈地向记者表达他内心的矛盾,“总觉得多看一本《怎样教学生写好作文》比看一套《家》《春》《秋》更有用。”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走进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工具书,等等。这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而什么叫“有用”呢?跟钱、权、名利有关,就有用!这种风气只会导致社会大众视野越来越狭窄,心态越来越浮躁,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一个专门经营图书的网站公布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父母认为读书对一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然而家长在图书的选择上却与孩子有较大不同:孩子最喜欢看的图书类型是“小说”和“人文社科”,而家长希望孩子看的是“科普”和“励志”类的图书。还有一项调查显示,近八成父母去书店只给孩子购买与学习进度相关的教辅书或者作文集。访谈中,一些高年级学生表示,每逢新学期开学,老师推荐的一些“较好”的教辅书受到家长们的追捧。 5.读书问题历来有着较高的关注度,领导干部读书问题的讨论更引发了网友的热情参与。在“你觉得领导干部最管用的学习方式”的调查中,认同“读书自学,日积月累”是最管用学习方式的网友成为压倒性多数,占全部投票人数的66.1%,约2/3。网友“枵腹从公”认为,读书自学的动力源于自发,效果优于被动灌输。干部读书的表率作用有利于在党内和社会上形成崇尚知识的风气。热爱读书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民族核心价值的一部分。 而网友“昊东”留言说,作为一名在基层挂过职的干部,他感觉基层干部忙于日常事务和应酬,基本没时间读书。发动他们读书必须有价值观念上的引导,不然最广泛传阅的书籍可能会是官场小说。网友“米酥”认为,干部学习不是需不需要的问题,而是必须进行的问题。读书学习如逆水行舟,不学习,干部的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有障碍必须克服。 对握有权力、肩负重托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读书学习从来不是个人的事情。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越是在关键时期,越要加强读书学习。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如果不能带头读书学习,不能坚持学以致用,不仅一个地方、单位的学习风气难以形成,工作也会因为思想贫乏难有起色,甚至个人也会由于能力不足遭到淘汰。由此而言,学习也是一种重要的执政能力。 6.2011年7月,拥有17年历史、曾被誉为“北京三大民营书店”之一的“风入松”书店关门停业,尽管经营者一再强调“只是因房租问题等待搬迁”,但至今仍未重新营业。据《南方日报》报道,“风入松”书店董事长王洪彬表示:因为书店房租价格已经达到每月5万元,超过承受能力,再加上网络书店的冲击,“风入松”已经难以为继。 提到经营了8年的时间简史大书坊,何方异常无奈:“房租到期了,有人开出更高价格。我们竞争不过,只好让出地方。”对当下民营实体书店遇到的困境,她明确表示:“最大的‘杀手’是网上书城的恶性压价竞争。他们可以做到6折进、5折卖,就是为了赚人气,赢点击率。面对这种不正常的市场竞争,实体书店,尤其民营实体书店,几乎毫无招架之力!” “文艺青年们只去书店却不买单,回家后精打细算地比较几个网店后选择价格最低的下单。你让独立书店怎么活呀?”在众多关于“光合作用”倒闭危机的议论中,博友“桂桥”这番话得到了“学而优”书店创始人陈定方在个人微博上的认同。这表明,由于当当、卓越等网络书店在搜索、价格等多方面都有显著优势,网络书店对实体书店构成了很大的冲击。事实上,人们还在看书,还在买书。不过,他们往往先在实体书店看书、挑书,再去网上书店买书。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景线:实体书店自付店租做网上书店的免费“展厅”。 “当网络书店越来越吸引读书人的目光时,消失的不仅仅是一些传统人文小书店,消失的其实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方式。”这句话引自一本描述中国各大城市人文书店的读物一《独立书店,你好》。在“风入松”停业后,担忧书店发展的爱书人、豆瓣网友“瘦猪”表示:独立书店,现在“很不好”。 7.独立书店所面临的困境,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比起公营书店,民营书店几乎在所有方面都处在极不平等的竞争地位,公营书店有着民营书店不敢奢望的优越的经营条件。”某书园总经理无奈地说:“公营书店无须担心房租压力,有政策性贷款和返税,在各地申请政府资金优先获得资格,有腾出物业的可供出租,有各类出版机构价格谈判的优势。” 在中国图书商报社社长孙月沐看来,制度的支持与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书店的生存现状。“如果没有制度的支持,可能就会像大家呼吁的那样,独立书店一个个倒掉;如果有了制度层面的支持,我们就会拨云见日。”孙月沐认为,独立书店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日新月异的技术因素。他认为,电子阅读器已经在无形中悄然改变着人们五千年来形成的传统阅读模式,网络商务的空前发达也使得网络销售、电子商务的大鳄们纷纷涉足图书销售,与实体书店展开恶性“价格战”。 8.“没时间看书”“生活节奏太快,静不下心来看书”“已经不记得多久没有好好看过一本书了”,这些现象在当今中国社会已经很普遍了。 2011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8~70周岁国民年人均阅读图书4.25本,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6.78分钟。尽管新媒体带来了更多的阅读机会,但竟有50.7%的国民自感“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而同期的互联网使用调查则显示,国人平均每周上网时间长达19.8个小时,平均每天接近3小时。 国人阅读需求不高,尤其是纯粹的、非功利性的、富有精神营养的阅读需求低迷,这也许正是实体书店衰落的另一个“隐形杀手”。一位文化界人士表示,很难想象,在传统阅读方式日益让位给其他娱乐休闲方式的社会中,实体书店如何能获得兴旺发展? 某著名诗人L认为,公众并非没有阅读的愿望,但城市中缺少充满感染力和阅读氛围的公共空间,这恰恰可以成为城市实体书店的努力目标。“能够推动人们深度阅读,才是衡量一家书店生命力的最重要标准。一间好的书店,完全可以像知名的博物馆、美术馆一样,让国内外的游客慕名而来,成为折射出一个城市文化灵魂的重要场所。” 作为英国Saltaire书店的店主,戴维·福特认为:“民营书店想生存下去,不提供其他活动和服务,而仅靠售书是相当困难的。”在他的书店里,在扩大图书种类和重新布置上架图书的同时,每周四举办一次作家活动,同时以每杯1英镑的价格出售葡萄酒。据悉,这种形式的售书吸引了大量顾客。 位于日本东京涉谷区的Lim Art艺术空间设计书店,其经营上注重专业性以及经营和服务的多样性相结合。书店内部有图书及杂货卖场空间的同时,还有为艺术家、摄影家、作家出版书籍的办公室及为顾客设计邀请信、明信片和网站的设计部门。书店在艺术设计类书籍上也分类齐全,还会定期举办一些艺术摄影展及艺术家个人作品展活动。 9.面对众多书店的消失,“救救书店”成为众多爱书人与从业者的呼吁。某文化学者在《新京报》撰文称:法国政府长期免征书店所得税,加拿大政府为独立书店购置电脑设备支付一半的费用,德国政府不仅免征书店的所得税,还在增值税上给予书店优惠;日本和韩国政府制定图书最低折扣以保护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处于平等的竞争舞台。 “政府补贴其实杯水车薪,不应该是简单的救命式的输血,还是希望给书店提供一些造血‘干细胞’。”某市新闻出版局F局长深感实体书店危机是一个“世界图书业共同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实体书店的经营者不要失去信心,社会上的爱书人也不要失去信心。即使在网络时代,实体书店依然有不小的发展空间。”F认为。 “英美独立书店的份额从1974年的84%跌到2010年的10%左右。”中国图书商报某记者提出,国外独立书店同样面临缩水的危局。但在书店数量急剧减少的情况下,仍然有一批独立书店依靠独特的做法获得生存的机会。 在美国纽约,一名想开书店的人发动当地的社区居民一起集资7万美元,在当地社区开了一家名为“绿光”的书店,所有的过程都是大家一起来做的,从布置店局到开始装修,还有家长把这个作为教育孩子理财的好机会。最近,这家书店还扩大了店面。另一典型案例是美国的朱莉亚书店,该店店主在书店的网站上会每个月给读者写一封信,介绍书店的新书和活动,还在地铁站张贴一些书店的全年活动日历,顾客看到感兴趣的书就会到书店来买书。 10.某网站曾组织网民就实体书店的生存与未来进行讨论,结果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观点认为,随着阅读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和电子商务发展、网络书店的崛起,实体书店的衰落是必然的,不足为奇;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能单纯地把实体书店视为普通的商业机构,任其没落和倒闭,政府应该加大对实体书店的帮扶力度。 “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灯塔,我还记得孩提时代父亲带着我一个周末可以一口气逛上十几家旧书店,书店是我文学人生的起点,可现在很多书店都消失了……”上海市政协委员 在独立书店遭遇寒潮之时,仍然有不少人心怀开办书店的理想。“我退休之后唯一的想法还是要办一个小书店,人与书俱老,书店永远是给你一个人生存的,永远是独特的,就像文学作品,而不是复制品。”人心能如此,书店便永远不死。 【问题】 近来,独立书店的生存危机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假定你是某市出版行政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简要分析实体书店倒闭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实体书店生存危机的具体建议,以供领导参阅。 要求: (1)对原因的分析准确、具体,不超过100字; (2)所提建议有针对性、切实可行,不超过300字; (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 “问答题(十二) 【给定资料】 1.加拿大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阅读史》中写道:“生活之所以发生,乃因我翻动这些书页。”然而今天,这种笼罩在阅读上的神圣光辉正在日渐暗淡。我们有影视、有动漫、有网络,我们在忙碌地工作、浮躁地生活,我们追逐时尚、享受娱乐。时至今日,“阅读”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今年年初出版的《读书》杂志刊载了某著名教育专家Z的论述:“如果把精神成长与躯体成长做个比较的话,躯体的成长更多是受遗传和基因的影响,个体的精神成长却不完全依靠基因和遗传,而与后天阅读息息相关。个体的精神发育历程是整个人类精神发育历程的缩影。每个个体在精神成长过程中,都要重复祖先经历的过程。这一重复,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一个不读书的人是一个缺少精神力量的人。然而,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阅读64本。上海在中国排名第一,只有8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一本都不到。 2.北京的砚楠已经上初三了,在她的记忆中,认认真真从头读到尾的课外书,大概也就是小学时读过的《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了。“小学高年级时忙着小升初、上各种补习班,根本没时间看课外书,上了中学后有了手机,看书就都在网上了。” 上海针对29所小学和26所中学所做的调查显示,小学生完成作业后,阅读课外书的比例不到50%,初中生的这一比例为42%,他们主要阅读的是作文书、教辅书和课本。 学者们还有另一层担心。四年级前从未完完整整地读过一本书,那么这个孩子就有可能缺乏读完整本书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种能力是可以迁移的,迁移为对整体事物的把握能力。因此,小时候缺少阅读完整图书的能力,长大后可能会缺乏对整体事物、整个团队的操控能力。“我们都说现在的孩子是聪明的一代,但是只注重学业,正在使他们丧失更多的能力,就有可能成为愚蠢的一代。” 2012年4月23日是第17个“世界读书日”,为了解大学生的阅读状况,某报对1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你平均每天花多少时间读书?”对于这个问题,43%的大学生选择了“1小时以内”,28%的大学生选择了“1~2小时”,18%的大学生选择了“2小时以上”,另外有11%的大学生选择了“几乎不读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个问题是,“你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大约多久?”48%的大学生选择了“4小时以上”,32%的大学生选择了“3~4小时”,17%的大学生选择了“1~3小时”,仅有3%的大学生选择了“1小时以内”。 采访中不难发现,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天不上网就很难受,就跟吃饭、睡觉一样,每天都需要。”大学生小魏说出了大多数学生的心声。“如果一天不读书,你也会这样吗?”听到这个问题,小魏笑了。她说,大家每天都在上课,但是课外连着几天不看书也挺常见的。 3.如今是信息时代,信息海量膨胀,生活节奏加快,这种阅读环境,促使人们要进行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甚至跳跃式阅读。 有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最常阅读的图书类型中,休闲娱乐性图书和考级考证书籍排在前两位,分别达到35%和30%;紧随其后的是时下畅销书,所占比例为24%;经典名著则鲜有人问津,仅为11%。采访中,不少学生表示喜欢轻松的阅读,比如看漫画、杂志,这些书籍一般配有大量图片,只需浏览,看起来不费劲,仅有一小部分学生表示对自己比较偏爱的书籍会精读或重读。 有专家指出,虽然当下已进入“超音速发展时代”,但在读书、修养身心等方面,仍需要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因为只有在缓慢和淡定中,读者的智慧、情趣才能与书中韵味更好地衔接,思考、质疑和沉淀等精神程序才能完成得从容不迫、饱满自然。 专家呼吁,教育者和家长在指导孩子读书时,应该提倡用慢阅读的方式,要注重心灵和图书的微妙互动,培养孩子们恬淡闲适、质疑探索、自由发展的阅读风格,从文字中寻觅高品质的乐趣和意义。 4.农村中小学教师平常都在读什么书?调查中,54%的教师选择书籍的标准是“自己喜欢的书”,25%的教师选择“公认的经典、有思想内涵的书”,19%的教师选择“对工作有用的书”,2%的教师选择“最畅销的书”。 从教师“读得最多的书”选项中,不难看出教师们在“喜好”和“现实”间的矛盾。60%的教师称平时读得最多的书是“跟教育工作相关的书”,41%的教师称读得最多的书是“教材和教辅资料”。这说明,一方面农村教师渴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阅读,但另一方面却因为工作实际或手中书籍较少等原因,读得最多的书仍显单一,大多跟“教育工作”相关。相对而言,语文教师的阅读面稍广一些,大多数人平时会看些小说和散文,也读些中外经典名著。但他们坦言,很多时候读这些书不纯粹是因为兴趣,而是上课需要。“每次到图书馆或者书店,都会不自觉地走到教辅教材的书架旁。”安岳县龙台镇一位小学教师有些无奈地向记者表达他内心的矛盾,“总觉得多看一本《怎样教学生写好作文》比看一套《家》《春》《秋》更有用。”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走进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工具书,等等。这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而什么叫“有用”呢?跟钱、权、名利有关,就有用!这种风气只会导致社会大众视野越来越狭窄,心态越来越浮躁,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一个专门经营图书的网站公布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父母认为读书对一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然而家长在图书的选择上却与孩子有较大不同:孩子最喜欢看的图书类型是“小说”和“人文社科”,而家长希望孩子看的是“科普”和“励志”类的图书。还有一项调查显示,近八成父母去书店只给孩子购买与学习进度相关的教辅书或者作文集。访谈中,一些高年级学生表示,每逢新学期开学,老师推荐的一些“较好”的教辅书受到家长们的追捧。 5.读书问题历来有着较高的关注度,领导干部读书问题的讨论更引发了网友的热情参与。在“你觉得领导干部最管用的学习方式”的调查中,认同“读书自学,日积月累”是最管用学习方式的网友成为压倒性多数,占全部投票人数的66.1%,约2/3。网友“枵腹从公”认为,读书自学的动力源于自发,效果优于被动灌输。干部读书的表率作用有利于在党内和社会上形成崇尚知识的风气。热爱读书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民族核心价值的一部分。 而网友“昊东”留言说,作为一名在基层挂过职的干部,他感觉基层干部忙于日常事务和应酬,基本没时间读书。发动他们读书必须有价值观念上的引导,不然最广泛传阅的书籍可能会是官场小说。网友“米酥”认为,干部学习不是需不需要的问题,而是必须进行的问题。读书学习如逆水行舟,不学习,干部的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有障碍必须克服。 对握有权力、肩负重托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读书学习从来不是个人的事情。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越是在关键时期,越要加强读书学习。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如果不能带头读书学习,不能坚持学以致用,不仅一个地方、单位的学习风气难以形成,工作也会因为思想贫乏难有起色,甚至个人也会由于能力不足遭到淘汰。由此而言,学习也是一种重要的执政能力。 6.2011年7月,拥有17年历史、曾被誉为“北京三大民营书店”之一的“风入松”书店关门停业,尽管经营者一再强调“只是因房租问题等待搬迁”,但至今仍未重新营业。据《南方日报》报道,“风入松”书店董事长王洪彬表示:因为书店房租价格已经达到每月5万元,超过承受能力,再加上网络书店的冲击,“风入松”已经难以为继。 提到经营了8年的时间简史大书坊,何方异常无奈:“房租到期了,有人开出更高价格。我们竞争不过,只好让出地方。”对当下民营实体书店遇到的困境,她明确表示:“最大的‘杀手’是网上书城的恶性压价竞争。他们可以做到6折进、5折卖,就是为了赚人气,赢点击率。面对这种不正常的市场竞争,实体书店,尤其民营实体书店,几乎毫无招架之力!” “文艺青年们只去书店却不买单,回家后精打细算地比较几个网店后选择价格最低的下单。你让独立书店怎么活呀?”在众多关于“光合作用”倒闭危机的议论中,博友“桂桥”这番话得到了“学而优”书店创始人陈定方在个人微博上的认同。这表明,由于当当、卓越等网络书店在搜索、价格等多方面都有显著优势,网络书店对实体书店构成了很大的冲击。事实上,人们还在看书,还在买书。不过,他们往往先在实体书店看书、挑书,再去网上书店买书。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景线:实体书店自付店租做网上书店的免费“展厅”。 “当网络书店越来越吸引读书人的目光时,消失的不仅仅是一些传统人文小书店,消失的其实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方式。”这句话引自一本描述中国各大城市人文书店的读物一《独立书店,你好》。在“风入松”停业后,担忧书店发展的爱书人、豆瓣网友“瘦猪”表示:独立书店,现在“很不好”。 7.独立书店所面临的困境,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比起公营书店,民营书店几乎在所有方面都处在极不平等的竞争地位,公营书店有着民营书店不敢奢望的优越的经营条件。”某书园总经理无奈地说:“公营书店无须担心房租压力,有政策性贷款和返税,在各地申请政府资金优先获得资格,有腾出物业的可供出租,有各类出版机构价格谈判的优势。” 在中国图书商报社社长孙月沐看来,制度的支持与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书店的生存现状。“如果没有制度的支持,可能就会像大家呼吁的那样,独立书店一个个倒掉;如果有了制度层面的支持,我们就会拨云见日。”孙月沐认为,独立书店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日新月异的技术因素。他认为,电子阅读器已经在无形中悄然改变着人们五千年来形成的传统阅读模式,网络商务的空前发达也使得网络销售、电子商务的大鳄们纷纷涉足图书销售,与实体书店展开恶性“价格战”。 8.“没时间看书”“生活节奏太快,静不下心来看书”“已经不记得多久没有好好看过一本书了”,这些现象在当今中国社会已经很普遍了。 2011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8~70周岁国民年人均阅读图书4.25本,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6.78分钟。尽管新媒体带来了更多的阅读机会,但竟有50.7%的国民自感“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而同期的互联网使用调查则显示,国人平均每周上网时间长达19.8个小时,平均每天接近3小时。 国人阅读需求不高,尤其是纯粹的、非功利性的、富有精神营养的阅读需求低迷,这也许正是实体书店衰落的另一个“隐形杀手”。一位文化界人士表示,很难想象,在传统阅读方式日益让位给其他娱乐休闲方式的社会中,实体书店如何能获得兴旺发展? 某著名诗人L认为,公众并非没有阅读的愿望,但城市中缺少充满感染力和阅读氛围的公共空间,这恰恰可以成为城市实体书店的努力目标。“能够推动人们深度阅读,才是衡量一家书店生命力的最重要标准。一间好的书店,完全可以像知名的博物馆、美术馆一样,让国内外的游客慕名而来,成为折射出一个城市文化灵魂的重要场所。” 作为英国Saltaire书店的店主,戴维·福特认为:“民营书店想生存下去,不提供其他活动和服务,而仅靠售书是相当困难的。”在他的书店里,在扩大图书种类和重新布置上架图书的同时,每周四举办一次作家活动,同时以每杯1英镑的价格出售葡萄酒。据悉,这种形式的售书吸引了大量顾客。 位于日本东京涉谷区的Lim Art艺术空间设计书店,其经营上注重专业性以及经营和服务的多样性相结合。书店内部有图书及杂货卖场空间的同时,还有为艺术家、摄影家、作家出版书籍的办公室及为顾客设计邀请信、明信片和网站的设计部门。书店在艺术设计类书籍上也分类齐全,还会定期举办一些艺术摄影展及艺术家个人作品展活动。 9.面对众多书店的消失,“救救书店”成为众多爱书人与从业者的呼吁。某文化学者在《新京报》撰文称:法国政府长期免征书店所得税,加拿大政府为独立书店购置电脑设备支付一半的费用,德国政府不仅免征书店的所得税,还在增值税上给予书店优惠;日本和韩国政府制定图书最低折扣以保护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处于平等的竞争舞台。 “政府补贴其实杯水车薪,不应该是简单的救命式的输血,还是希望给书店提供一些造血‘干细胞’。”某市新闻出版局F局长深感实体书店危机是一个“世界图书业共同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实体书店的经营者不要失去信心,社会上的爱书人也不要失去信心。即使在网络时代,实体书店依然有不小的发展空间。”F认为。 “英美独立书店的份额从1974年的84%跌到2010年的10%左右。”中国图书商报某记者提出,国外独立书店同样面临缩水的危局。但在书店数量急剧减少的情况下,仍然有一批独立书店依靠独特的做法获得生存的机会。 在美国纽约,一名想开书店的人发动当地的社区居民一起集资7万美元,在当地社区开了一家名为“绿光”的书店,所有的过程都是大家一起来做的,从布置店局到开始装修,还有家长把这个作为教育孩子理财的好机会。最近,这家书店还扩大了店面。另一典型案例是美国的朱莉亚书店,该店店主在书店的网站上会每个月给读者写一封信,介绍书店的新书和活动,还在地铁站张贴一些书店的全年活动日历,顾客看到感兴趣的书就会到书店来买书。 10.某网站曾组织网民就实体书店的生存与未来进行讨论,结果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观点认为,随着阅读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和电子商务发展、网络书店的崛起,实体书店的衰落是必然的,不足为奇;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能单纯地把实体书店视为普通的商业机构,任其没落和倒闭,政府应该加大对实体书店的帮扶力度。 “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灯塔,我还记得孩提时代父亲带着我一个周末可以一口气逛上十几家旧书店,书店是我文学人生的起点,可现在很多书店都消失了……”上海市政协委员 在独立书店遭遇寒潮之时,仍然有不少人心怀开办书店的理想。“我退休之后唯一的想法还是要办一个小书店,人与书俱老,书店永远是给你一个人生存的,永远是独特的,就像文学作品,而不是复制品。”人心能如此,书店便永远不死。 【问题】 近来,独立书店的生存危机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假定你是某市出版行政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简要分析实体书店倒闭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实体书店生存危机的具体建议,以供领导参阅。 要求: (1)对原因的分析准确、具体,不超过100字; (2)所提建议有针对性、切实可行,不超过300字; (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 相关考题
考题
阿克梅主义的影响延及整个20世纪,当时俄国的一些重要诗人,如古米廖夫、c.戈罗杰茨基、阿赫玛托娃、曼德尔施塔姆等都是阿克梅主义的骨干。阿赫玛托娃的诗集()和《念珠》的问世,曾引起当时文坛的轰动。曼德尔施塔姆的第一本诗集已显现一个大诗人的气质。
考题
单选题皮皮在维拉﹒维洛古拉已经住了整整一年了。今天,一个很胖很胖的叔叔,他长着红色的短胡子,穿着蓝色的海员裤子来拜访皮皮,他是()A
埃弗拉伊姆爸爸B
弗里多尔夫C
阿尔道夫D
布鲁姆
考题
单选题将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心因性需要的是( )。A
马斯洛B
莫瑞C
阿尔德弗尔D
考托尔曼
热门标签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