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1958年的《人民日报》曾出现过这样一些报道,“麻城建国一社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福建海星社创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记录”。这些报道反映出()
A
建国初国民经济的恢复
B
”大跃进”时期浮夸风严重
C
农业发展水平空前绝后
D
农业合作化成果显著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 “单选题1958年的《人民日报》曾出现过这样一些报道,“麻城建国一社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福建海星社创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记录”。这些报道反映出()A 建国初国民经济的恢复B ”大跃进”时期浮夸风严重C 农业发展水平空前绝后D 农业合作化成果显著” 相关考题
考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8年5月27日《人民日报》标题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谷子跃过万斤》《寿张北台社亩产10546斤》;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有如下标题:《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福建海星社创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纪录》。材料二 全国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 07亿吨。凤阳县粮食产 量三年三大步:1980年产量5.02亿公斤,1981年产量6. 70亿公斤,1982年产量7. 15亿公斤。材料三 1973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亩产可达650公斤,被称为“东方魔稻”。到2000年底,已占全国水稻面积的50%,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我国哪个时期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3分)(2)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密切关系,你知道是什么会议吗?(2分)(3)材料三中的“他”是谁?他的“东方魔稻”叫什么?这则材料充分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4)通过阅读以上材料,你觉得我国农业发展的出路是什么?(3分)
考题
大跃进时期,一篇新闻报道了湖北某公社亩产三万多斤粮食的“业绩”,并解说这一高产源于深耕密植和科学施肥。但实际上,是当地把其他多亩地上种植的已然成熟的水稻移栽到一亩地上,才形成了这个亩产量。我们说,相关报道是不真实的,因为它()。
A.夸大事实B.凭空捏造C.合理想象D.因果不符
考题
第一年,农户亩产玉米800斤,玉米价格1.2元/斤。农户购买了对应亩产数量和价格的价格(均价)保险。第二年,亩产1200斤,玉米均价跌至0.7元/斤。价格保险应当赔付()元/亩。
A.840B.600C.560D.400
考题
2020年11月2日,由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测产结果公布,晚稻平均亩产达到911.7公斤。加上今年7月测得的早稻平均亩产619.06公斤,意味着该水稻早晚双季稻达到1530.76公斤,平均亩产突破1500公斤,再创历史新高。
A.海盐一号B.叁优一号C.南优二号D.超优千号
考题
“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中,某些生产队甚至汇报说水稻亩产达到十几万斤。改革开放后,水稻专家通过反复试验提出了我国水稻能够实现亩产过吨的目标。2003年,我国培育出了亩产900公斤的水稻,从而为进一步实现亩产吨级的目标奠定了基础。以上事实说明()。A、提出水稻亩产十几万斤的人混淆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之间的区别B、水稻专家提出的目标和实践的成果体现了可能性总是向现实性转化的关系C、“亩产过吨”目标与“水稻亩产十几万斤”的提法都具有抽象的可能性D、“亩产900公斤”是朝着“亩产过吨”目标发展过程中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的存在
考题
单选题最早报道秦始皇兵马俑的蔺安稳是()A
人民日报记者B
新华社记者C
解放日报记者D
中央电视台记者
热门标签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