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题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农村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考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一摘自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问题时的谈话(1)东欧剧变的具体表现有哪些?(2)试从多角度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
考题
:认真阅读给定材料,请用200字以内的篇幅,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考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问题: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考题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问题:知母的主要归经是( )
考题
(1)阅读材料一回答:材料是采用哪一种文学形式来描述杭州的?概括宋代杭州的繁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考题
认真阅读给定材料,请用200字以内的篇幅,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15分)
考题
根据材料回答 139~140 问题:第 139 题知母的主要归经是( )
考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某师范生在模拟教学中讲授“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的内容时制作的一幅课件:
问题:
(1)该课件的内容存在哪些问题(6分)
(2)课件制作中设计示意图应注意哪些问题(10分)
考题
元认知策略中的计划监控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A.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B.变化阅读的速度
C.容忍模糊
D.猜测
考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上述改进后的实验有哪些优点?(6分)
(2)在平时改进化学实验时,我们应注意哪些方面?(7分)
考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请补充表中I、Ⅱ两部分“评价指标”内容。
(2)结合上表,说明思想品德课开展形成性评价的意义。
考题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是《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录片段:
问题:结合该市发展的实际,谈谈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20分)
考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问题:联系实际谈谈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意义。
考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
问题: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20分)
考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李业惠《飞机发展历程》整理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飞机的发展历程。(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飞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6分)
考题
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 展的总趋势,并分析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
(2)依据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消长变化及其影响。
考题
阅读是获取()的主要途径。A、直接材料B、间接材料C、正面材料D、反面材料
考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汉族、鲜卑族、吐蕃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
材料二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如藏文、彝文、维吾尔族文字、朝鲜族文字等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其中,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材料一、材料二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考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夫之说:“气者,理之一也。”
材料二培根说:“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
材料三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材料四王守仁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材料五黑格尔说:“绝对观念是宇宙万物共同的本质。”
上述材料五则材料观点个属于什么哲学派别?
考题
元认知策略中的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A、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B、变化阅读的速度C、容忍模糊D、猜测
考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某中学,新生开学时没有编快慢班,但经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后,第二学期编了快慢班。问题:你对该中学的做法有何看法?
考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二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碣《焚书坑》
材料一赞颂了“秦王”的什么功绩?为了巩固统治,他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考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谚语
材料二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四南宋纸币铜版拓片(下图)
材料五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宋高宗
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考题
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表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表中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呈现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考题
问答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问题:联系实际谈谈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意义。
考题
问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谚语
材料二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四南宋纸币铜版拓片(下图)
材料五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宋高宗
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