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工农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活捉国民党师长是()。

  • A、谭道源
  • B、张辉瓒

参考答案

更多 “工农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活捉国民党师长是()。A、谭道源B、张辉瓒” 相关考题
考题 由毛泽东亲自指挥并取得胜利的红军反“围剿”斗争是()。A、第一次反“围剿”斗争B、第二次反“围剿”斗争C、第三次反“围剿”斗争D、第四次反“围剿”斗争E、第五次反“围剿”斗争

考题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A.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B.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C.中共认识到北上抗日的重要性D.中共仍未找到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

考题 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形式上完成统一的标志()A.宁汉合流B.东北易帜C.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利D.国民大会召开

考题 1927年国民党掌握政权,基本实现国家统一后,在经济方针和政策方面国民党政府声称将其工作重点转为()A.经济建设B.第一次国内战争C.围剿D.土地改革

考题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得人民好喜欢。歌曲《解放区的天》反映了哪个时期解放区的情况()A.第一次反围剿B.第二次反围剿C.抗日战争时期D.社会主义时期E.1943年

考题 “十万工农下吉安”出自毛泽东诗词()。A、《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B、《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考题 1927年国民党掌握政权,基本实现国家统一后,在经济方针和政策方面国民党政府声称将其工作重点转为()A、经济建设B、第一次国内战争C、围剿D、土地改革

考题 在根据地军民进行军事上反“围剿”作战同时,国民党统治区的共产党人和进步文化界人士还在文化战线上开展了反“围剿”斗争,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左翼文化运动。主要作品是()A、鲁迅的杂文B、瞿秋白的评论C、茅盾的小说《子夜》D、《义勇军进行曲》

考题 1930年12月,中央割据地红军在()、()指挥下,采取()的作战方针,连打两个胜仗,并活捉了敌人的前线总指挥(),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考题 在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我军首次提出的作战方针是()。A、集中兵力B、积极防御C、诱敌深入D、各个击破

考题 1933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陈铭枢、蒋光鼐联合李济深等人发动(),成立了抗日反蒋的(),并与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工农红军签订了抗日反蒋协定。

考题 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时,国民党负责围剿的总司令是()。

考题 1931年3月,著名的()大捷,宣告国民党对鄂豫皖红军第一次大“围剿”的彻底失败。A、黄安战役B、双桥镇C、苏家埠D、龙王集

考题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的举措是()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B、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考题 指挥红军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第四次围剿的是(),朱德

考题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得人民好喜欢。歌曲《解放区的天》反映了哪个时期解放区的情况()A、第一次反围剿B、第二次反围剿C、抗日战争时期D、社会主义时期E、1943年

考题 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形式上完成统一的标志()A、宁汉合流B、东北易帜C、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利D、国民大会召开

考题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的十年,党曾两次经受严峻的考验()。A、国民党的围剿B、大革命的失败C、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D、艰难长征

考题 1930年至1933年,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的几次“围剿”?

考题 前三次的反围剿斗争中,红一方面军在()的指挥下,实行“诱敌深入,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等战术,连续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A、贺龙叶挺B、周恩来朱德C、朱德刘伯承D、毛泽东朱德

考题 单选题1927年国民党掌握政权,基本实现国家统一后,在经济方针和政策方面国民党政府声称将其工作重点转为()A 经济建设B 第一次国内战争C 围剿D 土地改革

考题 填空题1930年12月,中央割据地红军在()、()指挥下,采取()的作战方针,连打两个胜仗,并活捉了敌人的前线总指挥(),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考题 单选题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进行了几次“反围剿作战?()A 3次B 4次C 5次D 6次

考题 填空题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时,国民党负责围剿的总司令是()。

考题 多选题在根据地军民进行军事上反“围剿”作战同时,国民党统治区的共产党人和进步文化界人士还在文化战线上开展了反“围剿”斗争,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左翼文化运动。主要作品是()A鲁迅的杂文B瞿秋白的评论C茅盾的小说《子夜》D《义勇军进行曲》

考题 问答题指挥红军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第四次“围剿”的是谁?

考题 单选题1931年夏,毛泽东写下了“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词句,描写的是()的战斗场面。A 反第一次大“围剿”B 反第二次大“围剿”C 反第三次大“围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