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某化学教师讲授“燃烧”时.引用了下列素材。请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1703年,德国化学家施塔尔提出了“燃素说”。他认为有一种看不见的“燃素”存在于可燃物质中.燃烧就是物质失去“燃素”的现象。这种说法曾风行一时,支配了化学家的思想一百年左右。然而,“燃素说”自身存在严重的缺陷,例如,从来没有人见过或证明“燃素”的存在。直到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才提出了燃烧的“氧化说”,否定了“燃素说”。
问题:
(1)该教师引用上述素材有哪些教学价值
(2)燃烧的条件有哪些在义务教育阶段是怎样定义燃烧的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1)该教师引用了有关化学史的素材,其教育价值在于: ①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
②创设化学教学情景,把化学知识的学习与化学史料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价值和意义.促进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构建,在历史的情景中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④开启学生智慧,掌握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向学生展示化学家们揭开化学现象背后的规律所进行的思维活动以及所采用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正确的方法。
义务教育阶段燃烧的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底(也叫差火点)。
义务教育阶段燃烧的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更多 “某化学教师讲授“燃烧”时.引用了下列素材。请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1703年,德国化学家施塔尔提出了“燃素说”。他认为有一种看不见的“燃素”存在于可燃物质中.燃烧就是物质失去“燃素”的现象。这种说法曾风行一时,支配了化学家的思想一百年左右。然而,“燃素说”自身存在严重的缺陷,例如,从来没有人见过或证明“燃素”的存在。直到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才提出了燃烧的“氧化说”,否定了“燃素说”。 问题: (1)该教师引用上述素材有哪些教学价值 (2)燃烧的条件有哪些在义务教育阶段是怎样定义燃烧的” 相关考题
考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考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某学校一位教师给一名学生脖子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数学23分,语文46分”。这个学生耷拉着脑袋,满眼泪花。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二年级二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了,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 问题:结合教师职业道德,分析材料中教师的行为。

考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二年二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了,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问题:如何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位教师全面发挥主导作用了吗?

考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问题: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考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问题: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考题 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用中文作答。 下面是某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段: 请根据所给材料回答下列3个问题。 (1)这是课堂教学的哪一个环节?(6分) (2)该教师使用了哪些教学手段,分别达到什么教学目的?(12分) (3)根据这一教学片段,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12分)

考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某师范生在模拟教学中讲授“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的内容时制作的一幅课件: 问题: (1)该课件的内容存在哪些问题(6分) (2)课件制作中设计示意图应注意哪些问题(10分)

考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江苏的某位教师在讲授“满洲的兴起”时,穿插了这样一些乡土教育内容,如: 第一,后金都城赫图阿拉的遗址(今辽宁新宾老城)。 第二,沈阳故宫(清初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宫殿)的图片展示。 第三,东陵(努尔哈赤的陵墓)与北陵(皇太极的陵墓)的介绍。 (1)以上是某教师利用乡土资源的教学片段,请对此教学设计做出评析。 (2)如何合理利用乡土资源教学请举例说明。

考题 下面是某教师的教学活动片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某教师在讲授“What can you do”一课时,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1)教师用媒体播放歌曲“Good morning to you”,播放完毕后向所有学生问好。 (2)首先复习一些学过的短语,并播放相关的幻灯片。 (3)教师借助幻灯片创设情境并分别引入教学材料。 (4)结课前,播放所学课文的音频,再次回顾本次课的内容。 问题: (1)该教师采用了什么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2)请依据新课程理念,谈谈这种形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优缺点。

考题 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 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探究法

考题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向教育实践的研究者转变。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提出.为化学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化学教学研究中较为常见的方法有哪些? (2)谈谈化学教学研究的意义。

考题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新课程提倡“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将化学知识、技能的教学置于真实的社会背景之中,还原知识产生和存在的原始面貌。背景素材是化学课堂教学环节的纽带,背景素材也是化学课堂问题的来源和解决土壤。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真实背景素材与化学课堂相结合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2)在课堂中,教师应如何呈现和使用收集到的真实背景素材,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考题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某化学教师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过程为:教师设计学案并提出要求→学生课前自学并完成学案。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案进行讨论交流→精讲释疑、总结提升→练习巩目。 问题: (1)请指出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优点和不足。 (2)在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时教师应重点注意什么

考题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素材1 下面是某教师对“防止气体倒吸”实验装置的改进。 图1是改进的“防止气体倒吸”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按照图1装好装置。 第二步:实验操作及现象。将球形干燥管下端浸入CCl4层,持续通入氨气,滴有酚酞的水层逐渐变红(无倒吸现象),将球形干燥管下端提取,浸入水层,大量无色的水溶液瞬间倒吸至干燥管球形部,水面随即回落,再将干燥管下端浸入CCl4层,倒吸立即停止,重复操作几次,现象十分明显。 素材2 下表是某地区中学学生、化学教师对“化学新课程实施中作业存在问题”的调查统计。 根据上述素材,简要回答下述问题:? (1)素材1中改进的化学实验装置有哪些优点?? (2)分析素材2,谈谈本地区化学新课程实施中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提出改进该地区新课程实施中作业现状的对策。

考题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的正确答案是____________。 (2)如果你要讲解本题,请写出你的正确解题思路。 (3)请对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

考题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素材1 下面是某教师对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实验的改进:? 图3是改进的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实验的装置。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按照图3装好装置。 第二步:分别向横口管中加入0.1g?KClO3固体,分液漏斗中加入3?mL浓盐酸,然后用脱脂棉塞住管口,再在脱脂棉上滴加NaOH浓溶液至脱脂棉完全浸湿。 第三步:将已验纯的氢气点燃,并将其从横口处伸入管中,塞上橡皮塞。此时立即打开活塞,浓盐酸流入试管中,放出氯气。 第四步:明显地观测到火焰由黄色逐渐变成苍白色,并且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可以持续10~20?s,待火焰熄灭,将连有氢气导管的活塞取出,再塞上无孔胶塞。 素材2 下表是某地区中学化学教师对“课程知识”认识的调查统计。 根据上述素材,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素材l中改进的化学实验有哪些优点?当火焰变小时,增加哪些措施会使火焰变大? (写出原因或者原理)(2)分析素材2,谈谈本地区中学化学教师对“课程知识”认识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考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说,化学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 传统化学课堂教学中,信息从化学教师向学生单向传输,如图1所示;新课程强调化学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中信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多向传输,如图2所示。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1)试对上述两种课堂教学方式的特点进行分析评价。 (2)简述如何从传统的单向讲授式教学向合作互动式教学转变。

考题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问题: (1)请以初中化学教学内容“燃烧和灭火”为例,说明化学教学中如何落实上述要求。 (2)落实上述要求有何教学价值

考题 材料:下面是某教师的“公共利益的维护——每个人的责任”的教学片段,请阅读并回答问题。 问题:(1)请指出本教学片段中所运用的课程资源种类。 (2)结合上述教学片段,谈谈对开发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课程资源的启示。

考题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某教师在执教《对不良诱惑说“不”》中关于“如何战胜不良诱惑”的教学片段。 问题:请分析该教学片段在贯彻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考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实习生小赵发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请某几个幼儿发言,有些幼儿茫然端坐,从不举手。她疑惑地询问一个不举手的幼儿,得到的回答是反正举了手老师也不会请我。” 问题:请从学前教育原则和教育公平的视角论述上述现象。

考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某校一位学生期中物理考试成绩12分,让学生自评时,该生给自己打了99分,于是老师在卷面上批示:“你去死!” 问题:指出该教师存在的错误,分析其原因,并进行评析。

考题 某青年教师按照校内著名化学特级教师“氧化还原反应”的课堂教学过程,模仿他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学,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佳。根据以上材料,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分析可能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 (2)请列举教师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依据。

考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某学校一位教师给一名学生脖子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数学23分,语文46分"。这个学生耷拉着脑袋,满眼泪花。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二年级(2)班的学生真笨,这课堂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了,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角度分析上述教师的行为。

考题 单选题某中学教师在讲“原子结构”的相关内容时,首先展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史,这位教师运用了()创设情境。A 实验B 化学问题C 化学史和科技成果D 学生的认知矛盾

考题 问答题某青年教师按照校内著名化学特级教师“氧化还原反应”的课堂教学过程,模仿他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学,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佳。根据以上材料,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分析可能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 (2)请列举教师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依据。

考题 问答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二年二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了,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  问题:如何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位教师全面发挥主导作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