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初中语文《出师表》
一、考题回顾
![](https://assets.51tk.com/images/36912a4878a4aafd_img/93f8fba58ebdafd8.png)
一、考题回顾
![](https://assets.51tk.com/images/36912a4878a4aafd_img/38cc1bedee1a6b43.png)
![](https://assets.51tk.com/images/36912a4878a4aafd_img/93f8fba58ebdafd8.png)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图片,图中展示的事件是什么呢?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三气周瑜。
那么这些事件都与谁有关呢?诸葛亮。
诸葛亮不仅有杰出的军事谋略,而且其文章更是文采斐然。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出师表》。(板书标题)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文言生词。(学生借助工具书,同桌交流。)
明确:
诚:实在。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失义,不合道理。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条科。
遗:给予。
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2.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按内容首先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后来,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
(三)深入研读
1.默读课文,思考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
明确:三条,分别是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贤远佞。
2.小组讨论,诸葛亮是如何论证其重要性的?
明确:首先,诸葛亮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结合分析了当今天下三分、蜀国危急存亡的局势,论证了开张圣听的重要性;
其次,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对于作奸犯科者和忠善者应赏罚分明;
最后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道出了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人是忠良之臣,对比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论证了亲贤远佞的重要性。
3.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认为诸葛亮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明确:知恩图报、忠贞不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四)巩固提高
假如你是诸葛亮,你还会向刘禅提出哪些治国建议?
明确:禁止王宗贵族和朝中大臣滥用征占用百姓的土地;给予战士家属以粮食和金钱的补贴,尤其是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等。
(五)小结作业
小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作业:课后搜集诸葛亮北伐相关资料,思考诸葛亮此举北伐是否正确,写下你的观点,下节课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诚、引喻失义、作奸犯科、遗、卑鄙”等重点文言词汇及全文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朗读的方式,了解作者的治国观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高尚品质,体会朴实语言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我本节课的重点:掌握“诚、引喻失义、陟罚臧否、遗、卑鄙”等重点文言词汇及全文大意;了解作者的治国观点。难点是感受作者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高尚品质,体会朴实语言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你是如何分析本文的结构的?
【参考答案】
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具体地说,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因此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接着依次表明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贤臣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了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以来”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第三部分中,“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图片,图中展示的事件是什么呢?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三气周瑜。
那么这些事件都与谁有关呢?诸葛亮。
诸葛亮不仅有杰出的军事谋略,而且其文章更是文采斐然。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出师表》。(板书标题)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文言生词。(学生借助工具书,同桌交流。)
明确:
诚:实在。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失义,不合道理。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条科。
遗:给予。
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2.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按内容首先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后来,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
(三)深入研读
1.默读课文,思考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
明确:三条,分别是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贤远佞。
2.小组讨论,诸葛亮是如何论证其重要性的?
明确:首先,诸葛亮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结合分析了当今天下三分、蜀国危急存亡的局势,论证了开张圣听的重要性;
其次,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对于作奸犯科者和忠善者应赏罚分明;
最后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道出了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人是忠良之臣,对比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论证了亲贤远佞的重要性。
3.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认为诸葛亮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明确:知恩图报、忠贞不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四)巩固提高
假如你是诸葛亮,你还会向刘禅提出哪些治国建议?
明确:禁止王宗贵族和朝中大臣滥用征占用百姓的土地;给予战士家属以粮食和金钱的补贴,尤其是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等。
(五)小结作业
小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作业:课后搜集诸葛亮北伐相关资料,思考诸葛亮此举北伐是否正确,写下你的观点,下节课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https://cdn.niusouti.com/images/36912a4878a4aafd_img/d90c0153918f414a.png)
【答辩题目解析】
1.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诚、引喻失义、作奸犯科、遗、卑鄙”等重点文言词汇及全文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朗读的方式,了解作者的治国观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高尚品质,体会朴实语言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我本节课的重点:掌握“诚、引喻失义、陟罚臧否、遗、卑鄙”等重点文言词汇及全文大意;了解作者的治国观点。难点是感受作者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高尚品质,体会朴实语言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你是如何分析本文的结构的?
【参考答案】
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具体地说,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因此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接着依次表明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贤臣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了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以来”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第三部分中,“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
更多 “初中语文《出师表》 一、考题回顾 ” 相关考题
考题
构建语文知识体系应()。
A、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明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知识观B、构建适应初中语文教学总体目标要求的应用性的知识系统C、以中国古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明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知识观D、构建适应初中语文教学总体目标要求的理论性的知识系统
考题
多选题“天地人间千古之至情文字”指的是()A《前出师表》B《前赤壁赋》C《后出师表》D《陈情表》E《祭十二郎文》
热门标签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