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在25℃时,防酸式蓄电池电解液密度为1.210~1.220克/立方厘米。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更多 “ 在25℃时,防酸式蓄电池电解液密度为1.210~1.220克/立方厘米。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 相关考题
考题 防酸隔爆式铅蓄电池的防酸隔爆栓,在蓄电池充电时应取出,以便酸气排泄流通。()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考题 常温下,当()时,则表明蓄电池充电过程结束。A、电解液密度增大B、电解液密度减小C、电解液密度不变D、电解液密度规律变化

考题 下列关于汽车蓄电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铅蓄电池的电解液比重是1.24~1.28B、铅蓄电池的电解液若溅到操作者的手上、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清水冲洗C、蓄电池在放电时电解液密度下降D、蓄电池在充电时电解液密度下降

考题 在完全充电的蓄电池,其电解液比重为1.24-1.31克/立方厘米。

考题 防酸式蓄电池电解液密度范围在25℃为()。A、1.210-1.220B、1.240-1.260C、1.280-1.300D、都不对

考题 在25℃时,防酸式蓄电池电解液密度为1.210~1.220克/立方厘米。()

考题 按浓硫酸(密度1.84)21.65与蒸馏水83.26的容积比便调合,可调出防酸式电池所需密度(15℃)为()的稀硫酸。A、(1.210)B、(1.220)C、(1.230)

考题 在15ºC时,蓄电池充足电的电解液相对密度为()。A、1.225B、1.245C、1.285

考题 在低温环境下,需要调整蓄电池电解液的密度。密度值为()。A、1.18G/立方厘米B、1.28G/立方厘米C、1.38G/立方厘米

考题 蓄电池正常使用一段时间后电解液亏损时应添加()A、流酸B、蒸馏水C、自来水D、同等密度电解液

考题 换算到25℃时,铅酸蓄电池电解液的密度ρ25=1.22,在t=50℃时测量电解液的密度ρ50应为()。A、1.21B、1.201C、1.2015D、1.2025

考题 铅酸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电解液密度(),在放电过程中,电解液密度()。

考题 温度为-15~+35℃时,配制碱性蓄电池电解液应采用相对密度为()的氢氧化钾溶液,并添加含量为20±1g/L的氢氧化锂。A、1.270;B、1.250;C、1.190~1.210;D、1.170~1.190。

考题 蓄电池放电终了时,电解液密度为0。

考题 蓄电池电解液的绝对密度可用吸式密度计来测量。

考题 干式荷电蓄电池的电解液相对密度低于0.987时,需按照正常充电率对蓄电池再充电。

考题 汽车铅酸蓄电池电解液的电阻,与电解液的密度关系是()。A、电解液的密度越小,电解液的电阻越小B、电解液的密度越小,电解液的电阻越大C、电解液的密度为1.20时,电解液的电阻最小D、电解液的密度为1.26时,电解液的电阻最大

考题 免维护蓄电池中的内装式密度计测得电解液密度为1.22以上时,从玻璃观察孔中可以看到()。A、黑色B、红色C、黄色D、绿色

考题 在调配铅酸蓄电池电解液的过程中,实测温度t为50℃,密度ρ50为1.183,这时电解液的密度是否合格?

考题 蓄电池在放电时,电解液密度增加,比重上升。

考题 单选题在室温时,用密度计测得四只蓄电池的电解液密度分别为以下四种情况,试判断其中充电程度最足的是()A 电解液密度为1.26B 电解液密度为1.16C 电解液密度为1.06D 电解液密度为0.96

考题 单选题在室温200C时,用密度计测得四只蓄电池的电解液密度分别为以下四种蓄电池,试判断其中充电程度最足的是()A 电解液密度为1.26B 电解液密度为1.16C 电解液密度为1.06D 电解液密度为0.96

考题 填空题蓄电池电解液密度冬季充足电时为()、蓄电池电解液密度夏季充足电时为()。

考题 填空题电解液的电阻()。如6-Q-75型铅酸蓄电池在温度为+40℃时的内阻为()Ω,而在-20℃时内阻为()Ω,可见,内阻随温度降低而增大;电解液密度为()g/cm3(15℃)时其电阻最小。同时,在该密度下,电解液的()也比较小。密度过高、过低时,电解液的电阻都会()。因此,适当采用()电解液和()电解液温度,对降低蓄电池内阻、提高起动性能十分有利。

考题 单选题在低温环境下,需要调整蓄电池电解液的密度。密度值为()。A 1.18G/立方厘米B 1.28G/立方厘米C 1.38G/立方厘米

考题 判断题在25℃时,防酸式蓄电池电解液密度为1.210~1.220克/立方厘米。()A 对B 错

考题 单选题按浓硫酸(密度1.84)21.65与蒸馏水83.26的容积比便调合,可调出防酸式电池所需密度(15℃)为()的稀硫酸。A (1.210)B (1.220)C (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