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2020年高级会计师考试报名时间汇总,关注一下

发布时间:2020-02-29


请注意!请注意!今天51题库考试学习网为你分享了高级会计师报名时间安排赶紧跟着51题库考试学习网一起来瞧瞧吧!

全国2020年高级会计师报名时间为3月10日至31日   

湖北2020年高级会计师考试报名时间为3月22日-31日   

北京2020年高级会计师考试报名时间为3月16日-31   

新疆2020年高级会计师考试报名时间3月18日-31日   

兵团2020年高级会计师考试报名时间为3月17-31日   

广西2020年高级会计师考试报名时间为3月16-31日   

河南2020年高级会计师考试报名时间为3月17日-27日   

山东2020年高级会计师考试报名时间为3月12日-30日   

广东2020年高级会计师考试报名时间为3月16日-31日   

重庆2020年高级会计师考试报名时间为3月15日-31日   

青海2020年高级会计师考试报名时间为3月10日-31日   

云南2020年高级会计师考试报名时间为3月10日-31日   

贵州2020年高级会计师考试报名时间为3月16日-31日   

宁夏2020年高级会计师考试报名时间为3月10日-31日   

黑龙江2020年高级会计师考试报名时间为3月15日-30日   

湖南2020年高级会计师报名时间3月10日-30日   

江苏2020年高级会计师考试报名时间为3月16日-27日   

江西2020年高级会计师考试报名时间为3月12日-26日   

吉林2020年高级会计师考试报名时间为3月16日-27日   

山西2020年高级会计师考试报名于3月10日开始   

上海2020年高级会计师考试报名于3月16日开始   

西藏2020年高级会计师考试报名时间为3月15日-31日   

辽宁2020年高级会计师考试报名时间为3月10日-31日   

天津2020年高级会计师考试报名时间为3月23日-27日   

内蒙古2020年高级会计师考试报名时间为3月10-31日   

海南2020年高级会计师考试报名时间为3月10日-31日   

安徽2020年高级会计师考试报名时间为3月12日-29日   

福建2020年高级会计师考试报名时间为3月10日-31日   

甘肃2020年高级会计师考试报名时间为3月10日-29日   

四川2020年高级会计师考试报名时间为3月15日-31日   

陕西2020年高级会计师考试报名时间为3月10日-31日   

11月30日前,各省级考试管理机构完成本年度考试工作有关资料的封存、登记和归档工作,并向财政部会计司和会计资格评价中心报送2020年度考试工作总结。  

好啦!今天51题库考试学习网为你分享的内容就到此结束啦!希望能够帮助到小伙伴们,想要了解更多的考试资讯吗?请关注51题库考试学习网吧!


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 高级会计师 的相关考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乙公司系一家从事大型项目建设的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为某国有控股集团(以下简称“集团”)所控制。因项目开发需要,公司设立了 10 多家全资的项目公司(以下简称“项目公司”)。近年来,因大型项目建设市场不景气,公司面临较高市场风险和较大融资压力。近 3 年的公司年报显示,公司资产负债率一直在 80%左右。为进一步开拓市场,应对各种风险,公司于 2014 年 3 月召开了由管理层、职能部门经理,主要项目公司经理参加的“公司融资与财务政策”战略务虚会。部分人员的发言要点如下:
(1)市场部经理:公司应制定和实施内部融资战略,即从集团融入资金用于项目公司的项目开发。据了解,目前集团的货币资金余额经常保持在 15 亿元左右,这部分闲置资金完全可以通过“委托银行贷款”等方式用于项目公司。这既不影响集团的利益,也能减轻公司的资金压力。
(2)项目公司经理:公司应鼓励多元化项目融资战略。目前,项目公司设立所需资本全部由公司投入,建议以后新设项目公司时,应吸收外部合格投资者入股,这可以部分缓解公司的资金压力。
(3)董事会秘书:公司融资应考虑股价表现,目前不宜进行配股融资。当前,公司资金总额
100 亿元,负债总额 80 亿元,股东权益总额 20 亿元,总股本 4 亿股:平均股价 4.2 元/股,近 3个月来,公司股价没有太大波动,在市净率较低的情况下,若按 4:1 的比率配售 1 亿股(假定股东全部参与与配售),且配股价设定为 3.8 元/股,则可能对公司股价产生不利影响。
(4)财务部经理:目前大多数项目公司的债务由公司提供担保,这将对公司管理财务风险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公司应强化对担保业务的控制。
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
要求:

根据资料(2),指出项目公司拟引入的外部合格投资者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答案:
解析:
项目公司拟引入的外部合格投资者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①资源互补;(1.5 分)
②长期合作;(1.5 分)
③可持续增长和长期回报。(1.5 分)

F公司是一家生产经营多种日用商品的大型企业,按照产品事业部的形式构建了甲、乙、丙三个分部。F公司开展预算管理工作的部分情况如下:
  (1)公司设立了一个由董事长与各事业部负责人组成的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公司预算管理的所有工作。
  (2)甲事业部根据预算制定了详细的资金支出控制制度。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外部环境出现了重大变化,不久即发现大量例外事项,部门负责人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审批日常事务方面。
  (3)乙事业部根据预算制定了详细的资金收支控制制度,但负责人认为像甲事业部那样严格执行预算控制可能得不偿失,因此没有督促其所在事业部实施。
  (4)丙事业部负责人在编制本部门预算时认为,弹性预算运用灵活,因此,在前一年度固定预算的基础上规定一个0.8-2.0的系数,以实际执行数是否落在上下限之间来判断预算执行是否正常。
  要求:根据资料(1)-(4),指出F公司及其事业部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在(1)中存在的问题: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
  理由:大型企业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由三部分组成:预算管理的决策机构、预算管理的日常工作机构、预算管理执行机构等。F公司除了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之外,还应当设立预算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预算的编制、审核、控制、调整、分析、考核等工作。
  在(2)中存在的问题:过于强调预算的刚性。
  理由:当企业运营的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管理者应及时、主动地调整预算。
  在(3)中存在的问题:预算管理流于形式,重编制,轻执行。
  理由:预算管理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
  一是预算的编制环节;
  二是预算执行、控制、调整等环节;
  三是预算考核环节。
  在(4)中存在的问题:对弹性预算的认识错误。
  理由:弹性预算是和固定预算相对应的一种方法,即基于弹性的业务量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简单地用固定预算指标乘上两个弹性系数作为预算的上下限范围,这种做法并不是弹性预算。并且事业部弹性系数的确定太随意,缺乏科学依据。

甲公司是一家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企业,自2018年1月1日起执行财政部于2017年发布的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金融工具系列会计准则(简称“新准则”)。为确保新准则的有效执行,该公司于2017年11月组织会计人员进行了新准则集中培训。培训结束时,会计人员对自2018年开始可能发生的与金融工具业务相关的会计处理进行讨论交流。部分人员发言要点摘录如下:
  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
  会计人员A:公司的债券业务较多。对于购入的债券,如果公司管理该类债券投资的业务模式既以收取该类债券的合同现金流量为目标又以出售该类债券为目标,且该类债券在特定日期产生的现金流量仅为本金和以未偿付本金金额为基础的利息的支付,在初始确认时,除非在符合规定条件时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否则应分类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会计人员B:公司持有的除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以及对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以外的权益工具投资,均应按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会计人员C:对公司商品销售形成的不含重大融资成分的应收账款,分类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的,应当始终按照相当于整个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的金额计量其损失准备。
  会计人员D:公司将来购买的债券如果符合规定的条件,且在初始确认时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则公司无需在资产负债表日对该债券投资进行减值测试。
  会计人员E:套期工具通常应是衍生金融工具,但公司对外汇风险进行套期时,可以将非衍生金融资产(选择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非交易性权益工具投资除外)或非衍生金融负债的外汇风险成分指定为套期工具。
  要求:
  判断会计人员A、B、C、D、E的说法是否存在不当之处;如存在不当之处,指了不当之处并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存在不当之处。“应当分类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的说法不当。理由:金融资产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①企业管理该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既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标又以出售该金融资产为目标;②该金融资产的合同条款规定,在特定日期产生的现金流量,仅为对本金和以未偿付本金金额为基础的利息的支付。 
  (2)存在不当之处。“均应按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说法不当。
  理由:企业可以将非交易性权益工具投资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
  注:是“可以指定”,不是“均应指定”。
  (3)不存在不当之处。
  (4)存在不当之处。“无需在资产负债表日对该债券投资进行减值测试”的说法不当。
  理由:公司将来购买的债券如果符合规定的条件,且在初始确认时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公司在资产负债表日对该类债券投资需要进行减值测试。  
  (5)不存在不当之处。

甲公司为一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主要从事电网调度、变电站、工业控制等自动化产品的研究、生产与销售。2016年,甲公司发生的部分业务相关资料如下: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
  (1)甲公司为实现做强做大主业的战略目标,对业务相似、地域互补的能源企业A公司实施收购。收购前,甲公司与A公司及其控股股东之间不存在关联方关系,且A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与甲公司相同。
  ①2016年1月1日,甲公司与A公司控制股股东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以10亿元价款购入A公司控股股东持有的A公司70%的有表决权股份。该日,A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为11.2亿元,公允价值为11.3亿元。
  ②2016年3月29日,甲公司向A公司控股股东支付了全部价款10亿元,并于2016年3月30日办理完毕股权转让手续,能够对A公司实施控制。2016年3月30日,A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为11.5亿元,公允价值为12亿元;除W固定资产外,A公司其他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W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 0.2亿元,公允价值为0.7亿元,甲公司为收购A公司发生并支付资产评估、审计、法律咨询等直接费用0.3亿元。
  要求:
  1.根据材料(1),判断甲公司与A公司的企业合并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还是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并说明理由;指出甲公司合并A公司的合并日(或购买日)。
要求:
  2.根据材料(1),确定甲公司在合并日(或购买日)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指出甲公司在合并财务报表中是否应确认商誉,并说明理由;确定合并日(或购买日)W固定资产反映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金额。
(2)2016年5月10日,甲公司以非公开方式向母公司乙公司发行普通股2亿股,取得乙公司持有的B公司100%的有表决权股份,能够对B公司实施控制。B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与甲公司相同。合并日,B公司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为7亿元,公允价值为8亿元;B公司所有者权益在最终控制方乙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为7.2亿元。据此,甲公司合并日在个别财务报表中,以合并日B公司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7亿元,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3)2014年5月20日,甲公司通过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取得C公司80%的有表决权股份,能够对C公司实施控制;甲公司对C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为1.6亿元。2016年6月30日,甲公司因战略转型,以0.75亿元价款出售所持有的C公司20%的表决权股份,并办理完毕股权转让手续;该日,C公司自2014年5月20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为3亿元。
  股权出让后,甲公司仍能对C公司实施控制。自2014年5月20日起至本次股权出让前,甲公司一直持有C公司80%的有表决权股价。据此,甲公司在个别财务报表中,将出售C公司部分股权取得价款与所处置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0.35亿元确认为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要求:
  3.逐项判断资料(2)至(3)中甲公司所作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如不正确,指出正确的会计处理。

答案:
解析:
1.甲公司与A公司的企业合并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理由:收购前,甲公司与A公司及其控股股东之间不存在关联方关系。
  甲公司合并A公司的购买日为2016年3月30日。
2.甲公司在购买日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为10亿元。甲公司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应确认商誉。
  理由: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确认为商誉。甲公司合并A公司的合并成本为10亿元,在购买日应享有A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为8.4亿元(12×70%),应在合并报表中确认商誉1.6亿元(10-8.4)。购买日W固定资产反映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金额为其公允价值0.7亿元。
3.事项(2)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不正确。正确的会计处理:合并日,甲公司在其个别报表中,应当以B公司所有者权益在最终控制方乙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7.2亿元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事项(3)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正确的会计处理:甲公司在个别报表中,应将出售C公司部分股权取得的价款与所处置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0.35亿元确认为投资收益。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ntact@51tk.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