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阅读下面“函数的图象”一节的问题情境创设,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平均变化率 一、问题情境演示实验。将热水通过虹吸管从锥形瓶中输入盛有少量冷水的烧杯,利用温度传感器探测烧杯中的水温,同时通过数据采集器在屏幕上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问题1:实验中有哪些变化? 问题2:观察图象,曲线有哪些特点? 问题3:选定两段曲线AB、BC,如何用数量来刻画曲线的陡峭的程度? 二、学生活动与师生互动
参考答案
更多 “ 阅读下面“函数的图象”一节的问题情境创设,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平均变化率 一、问题情境演示实验。将热水通过虹吸管从锥形瓶中输入盛有少量冷水的烧杯,利用温度传感器探测烧杯中的水温,同时通过数据采集器在屏幕上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问题1:实验中有哪些变化? 问题2:观察图象,曲线有哪些特点? 问题3:选定两段曲线AB、BC,如何用数量来刻画曲线的陡峭的程度? 二、学生活动与师生互动” 相关考题
考题
在探究学习中,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不包括下列哪一选项()?
A.通过实验形成问题情境B.通过学科之间的纵向联系创设问题情境C.通过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的矛盾冲突引发问题情境D.通过生活经验和科学史创设问题情境
考题
案例下面是某教师“蜡烛及其燃烧”的教学片断实录学生实验1:点燃蜡烛,取一根火柴梗,拿出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图1)约1s后取出。老师提问1:仔细观察燃着的蜡烛,注意蜡烛燃烧时发生的什么变化?火焰分为几层?哪层最明显?哪层最暗?学生实验2:分别取一个干燥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图2)老师提问2: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物质?学生实验3:熄灭蜡烛后,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图3)。
问题:(1)上述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哪些能力?(2)从此教学片断分析,说明这些实验内容在选材上有哪些特点?(3)①图1实验中火焰温度最高的部分是哪个部分?②图2实验中两个烧杯壁上的现象分别是什么?推此现象可推测出蜡烛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是什么?③图3实验中蜡烛是否可以重新燃烧?(4)在该内容的后续教学中,学生讨论得出了“蜡烛中含有C,H,O元素”的结论。判断该结论是否正确并分析学生得出这个结论的推理过程。
考题
案例:
下面是某化学教师关于“分子”的教学片段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利用走到花圃会闻到花香,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等情境激发学生思考:你能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吗
环节二: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
环节三:演示实验
1.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品红溶液,观察现象。
2.将50 mL酒精与50 mL水混合.观测混合后溶液的体积。
环节四:根据以上活动,分析分子的基本特征。
环节五:多媒体动画演示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
环节六:总结概括,形成分子概念。
问题:
(1)上述教学过程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2)请分析教学环节二的教学价值
(3)从该教学片段中可以分析得出分子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4)以该教学片段为例,说明在化学概念教学中直观教学的手段有哪些
考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有位化学教师在进行高一化学1(必修)“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教学时,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①:将金属钠从煤油中取出,用小刀切去表层,再将绿豆粒大小的钠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验开展教学。接着,教师做了实验②:在空气中点燃一小块钠,实验③:向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上滴少量水。
问题:
(1)写出该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2分)
(2)实验②、③的实验现象分别是什么?(4分)
(3)利用实验①、②、③,教师将分别开展哪些知识的教学?(3分)上述教学过程的优点是什
么?(4分)
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演示物质性质的实验,不仅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物质性质的印象.也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及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
原教材中有浓硫酸和蔗糖制成“黑面包”的经典实验:取20g蔗糖,放入烧杯,加2 mL水.再加l5 mL浓硫酸,搅拌,混合物迅速变黑,上涨越过烧杯口.同时放出大量气体。现教材提供的做法:取2g蔗糖,放入大试管中,加入约5 mL浓硫酸,搅拌,然后塞上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将玻璃导管的另一端插入盛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
(1)“黑面包”实验体现了浓硫酸的哪些性质
(2)对比原教材,现教材提供的做法有哪些优点
(3)演示实验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考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赵老师在讲“常见的天气系统”时,学生在观察冷锋和暖锋示意图后,设计了如下问题:
(1)冷暖气团的位置关系。
(2)在冷锋、暖锋锋面附近会出现哪些天气变化
(3)两幅图的锋面各向哪个方向移动
(4)两幅图降水区域的异同。
问题:
(1)该问题的设计有什么不足 (6分)
(2)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10分)
考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某高中物理教材“功和内能”一节有如下演示实验.
在有机玻璃筒底放置少量易燃物,例如蓬松的棉花,迅速压下筒中的活塞,观察筒底物品的变化。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图10.1—1压下活塞。观察筒底物品的变化
任务:(1)回答演示实验中的问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
考题
下面是某老师布置的一道习题和某位同学的解答。
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比热容大小,小明利用实验室中两套相同的实验装置(图5),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1)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加入温度相同、体积相同的水和煤油:
(2)调节铁架台上烧杯支架到酒精灯灯芯之间的距离.使两套装置灯芯到烧杯支架的距离相同
(3)在烧杯支架土放置石棉网,再在石棉网上放置烧杯(放置石棉网的目的是使烧杯不被烧坏);
(4)缓慢、反复提拉搅拌器,使水和煤油流动起来;
(5)记录相同时间内,水和煤油的温度;(加热时间不能过长,不能使煤油沸腾):实验结果:加热时间相同,煤油升高的温度比水的高,表明煤油的比热容比水大。
问题:
(1)什么是比热容
(2)指出学生解答的错误并给出正确答案。
(3)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或思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考题
案例:
某教师关于“反比例函数图象”教学过程中的三个步骤为:
第一步:复习回顾
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过一次函数的哪些内容 是如何研究的
第二步: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呢
引导学生利用描点法画出y=1/2的图象。
列表:
描点:
连线:引导学生用光滑的曲线连接描点,并用计算机演示图象的生成过程。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由于X,Y都不能为0,所以函数图象与X轴、Y轴不能有交点(如下图)
……(第三步过程省略)
(1)该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8分)
(2)在第二步的连线过程中,如果你是该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思考所连的线不是直线,而是光滑曲线(6分)
(3)对于第三步的③,如果你是该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函数图象在第一象限(或第三象限)的变化 (6分)
考题
某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如下图。图A中曲线a表示染色体的着丝点与纺锤丝的相应极之间的平均距离;图B中①~⑥表示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C中①②③表示上述过程中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变化。分析回答:
(1)图A中,曲线b表示___________。(3分)(2)从___________分钟后,细胞分裂进入后期,相当于图B曲线的___________段,该细胞染色体数目最多时有___________条。(6分)(3)图C中①一②发生在图B的___________阶段,图C中②。③发生在有丝分裂的___________期。(6分)
考题
某教师关于“反比例函数图象”教学过程中的三个步骤为:
第一步:复习回顾
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过一次函数的哪些内容?是如何研究的?
第二步: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反比例函数的图形是什么形状呢?
引导学生利用描点法画出y=1/x的图象。
列表:
描点:
连线:引导学生用光滑的曲线连接描点,并用计算机演示图象的生成过程。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由于x,y都不能为0,所以函数图象与x轴、y轴不能有交点(如下图)
……(第三步过程省略)
(1)该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在第二步的连线过程中,如果你是该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思考所连的线不是直线,而是光滑曲线
(3)对于第三步的③,如果你是该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函数图象在第一象限(或第三象限)的变化?
考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气温与降水分布知识教学的“标准”
表述为: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材料二以下方框内是七年级上册人教版教科书(2012版)“世界的气候”的教学内容摘录。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节选)
读图分析气候的地区差异
阅读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可以认识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下图显示了阅读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的一般方法(图3.25)。
按图3.25提示的方法.比较图3.26中温带大陆西岸的A地与大陆东岸的B地的气候差异。
问题: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5分)
(2)根据教学目标和教科书内容设计本课的教学要点。(包括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想)(9分)
考题
通过“任意方程曲线”创建函数曲线,在属性框中愉入表达式,按“侧试”会出现侧试结果,女几果有问题,常见的问题是()A、表达式输入有问题B、区间设置有问题C、表达式中,分母为0D、变量个数不对
考题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中,经常需要考虑情境创设问题,关于“情境创设”下列选项中其中一项不准确的说法是()。A、要使学习者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并赋予其在问题情境中的角色B、应该把所要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呈现于情境中C、问题情境应该力求简单化,避免复杂性D、问题情境的表征形式是首要考虑的因素,问题设计方面的考虑则为次之
考题
椭圆曲线密码方案是指()。A、基于椭圆曲线上的大整数分解问题构建的密码方案B、通过椭圆曲线方程求解的困难性构建的密码方案C、基于椭圆曲线上有限域离散对数问题构建的密码方案D、通过寻找是单向陷门函数的椭圆曲线函数构建的密码方案
考题
问答题根据下面的教学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化学学习任务】认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化学教学活动1】教师讲授,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溶液变红。
【化学教学活动2】教师演示,“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3】学生进行“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4】学生进行如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1】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实验2】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水,充分振荡,待溶解后,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获得二氧化碳,有哪些可利用的途径(至少举出三种,类型尽可能不同)?
考题
问答题根据下面的教学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化学学习任务】认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化学教学活动1】教师讲授,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溶液变红。
【化学教学活动2】教师演示,“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3】学生进行“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4】学生进行如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1】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实验2】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水,充分振荡,待溶解后,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结合案例,谈谈为什么说“在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它学的优势是一个整体的优势”。
考题
问答题根据下面的教学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化学学习任务】认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化学教学活动1】教师讲授,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溶液变红。
【化学教学活动2】教师演示,“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3】学生进行“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4】学生进行如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1】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实验2】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水,充分振荡,待溶解后,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分析该教学片断中,教师采取的教学行为的异同。
考题
填空题在T-lnP中,气块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曲线称为()曲线,周围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曲线称为()曲线。
热门标签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