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A

1851年

B

1895年

C

1898年

D

1906年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 “单选题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A 1851年B 1895年C 1898年D 1906年” 相关考题
考题 在"时珍,荆楚鄙人也"中,"鄙人"之义为( )A、一称谦词。我B、乡野之人C、浅陋之人D、边陲之人

考题 下列句子中的“夷”,当“平坦”之意讲的是( )。 A、大道甚夷,而民好轻B、诛三父等而夷三族C、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D、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题。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日:“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日:“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益厚遇之。请解释画横线字的意思。(每空1分,共3分)(1)常以为人主病不广大(2)天子常说(3)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查看材料

考题 韩愈在《原道》一文中指出:“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胥:全,都)而为夷也?”这说明他()A.主张将儒、释、道融合,三教合流B.在思想上带有极端狭隘的民族偏见C.提倡儒学复兴运动,力图重建信仰D.反对举异质文化凌驾中国文化之上

考题 近代中国某地的一份布告称:“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其中“割台湾”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考题 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其中“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指的是()。A、设置市舶司B、派文官任知州C、设置理藩院D、选文臣掌军权

考题 魏源《外大西洋墨利加洲总叙》载:“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世袭),且不四载即受代。”“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材料反映出魏源()。A、肯定英国政治制度的优点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C、开始探索西体中用的途径D、传统夏夷观念发生变化

考题 “清朝林福祥《平海心筹》记载:“初十日辰刻(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十日,即1841年5月30日),逆夷……抢劫,予闻锣声不绝,即带水勇应之,……来会者众数万,刀斧犁锄,……将夷兵困在垓心矣。”该记载反映了()A、三元里抗英斗争B、义和团运动C、反割台斗争D、反洋教斗争

考题 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A、1851年B、1895年C、1898年D、1906年

考题 1367年,朱元璋发布北伐檄文;“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一凡百姓臣民,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如蒙古.色目,虽非中华之种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仪,愿为臣民者,与华夏之人抚养无异。”这段材料反映了朱元璋()①以恢复汉族统治为号召②以恢复封建礼仪纲常为己任③淡化民族差异,瓦解元朝势力④已从农民起义领袖蜕变为封建阶级的代理人A、①②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考题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该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望厦条约》C、《天津条约》D、《辛丑条约》

考题 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中外条约记载“二、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据此判断,该条约是()A、《南京条约》B、《虎门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考题 某乡村知识分子一则日记(部分):“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由此可见当时()。A、作者对辛亥革命有抵触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广大乡村习俗没有变化D、作者对辛亥革命支持

考题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中的“亡”是通假字,通忙。

考题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

考题 下列选项中哪一句蕴含的意义与其他句子不同()。A、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B、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C、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D、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考题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A、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B、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考题 下列各句,有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的是()A、姜氏欲之,焉避害B、臣实不才,又谁敢怨C、敢问何谓也D、先生何以幸教寡人E、客何为者

考题 单选题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A 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B 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C 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D 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考题 多选题下列句子中,存在宾语前置现象的有()。A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B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C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D古之人不余欺也E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

考题 单选题韩愈在《原道》一文中指出:“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胥:全,都)而为夷也?”这说明他()A 主张将儒、释、道融合,三教合流B 在思想上带有极端狭隘的民族偏见C 提倡儒学复兴运动,力图重建信仰D 反对举异质文化凌驾中国文化之上

考题 多选题下列各句,有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的是()A姜氏欲之,焉避害B臣实不才,又谁敢怨C敢问何谓也D先生何以幸教寡人E客何为者

考题 填空题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

考题 单选题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其中“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指的是()。A 设置市舶司B 派文官任知州C 设置理藩院D 选文臣掌军权

考题 多选题下列句子中,存在宾语前置的有(  )。[2010年真题]A皮之不存,毛将安傅B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C臣实不才,又谁敢怨D古之人不余欺也E姜氏何厌之有

考题 多选题(2013)下列句子中,名词作状语的有( )。A孟尝君客我B豕人立而啼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D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余E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考题 多选题下列句子中,存在宾语前置现象的有(  )。[2016年真题]A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B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C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D古之人不余欺也E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