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阳,在离电灯大约1米远的桌边放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运动,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第3~4题。
图中所示P点地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查看材料
图中所示P点地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查看材料
A.此日白昼最短
B.此刻太阳高度为0°
C.此刻正值日落
D.正处于冬季
B.此刻太阳高度为0°
C.此刻正值日落
D.正处于冬季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根据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判断此时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最大,夜长达到最短;P地位于晨线上,正值日出,太阳高度为00,故选B。
更多 “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阳,在离电灯大约1米远的桌边放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运动,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第3~4题。 图中所示P点地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查看材料A.此日白昼最短 B.此刻太阳高度为0° C.此刻正值日落 D.正处于冬季” 相关考题
考题
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阳,在离电灯大约1米远的桌边放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运动,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第3~4题。
该实验能够模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 查看材料
①昼夜的更替②四季的更替
③运动物体偏向 ④地方时差异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考题
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阳,在离电灯大约1米远的桌边放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运动,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
图中所示P点地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此日白昼最短
B.此刻太阳高度为0°
C.此刻正值日落
D.正处于冬季
考题
下图表示某时刻地球昼夜分布状况,图中阴影表示黑夜,读图完成下题。
下图所示时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速度为一年中最慢
B.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C.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D.太阳直射点将向南移动
考题
材料:
下面是某中学周老师在初中“地球的自转”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师:(手握地球仪)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浩瀚的海洋、茂密的森林……我们观察、感受、思考着生活中的许多自然现象。比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现象呢
生:(思考、讨论)
师:哪位同学能用地球仪来演示说明一下
生:(走上讲台,一手拨着地球仪,一手比划着,自言自语)这是太阳,地球自东向西转,这边升起,这边落,这是北、南 不对,老师,我认为是地球自西向东转的结果。
师:这位同学经过一番思考、操作。她的观点是否正确呢 你们跟她的想法一致吗 小组合作讨论一下.地球到底怎么转 一会请你们来演示,看谁演示的对!
(经过几个学生到台前演示.最终得出结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导致了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接着教师展示地球自转的多媒体课件。屏幕呈现3个问题:①地球自转围绕的中心是什么 ②地球自转的方向如何 ③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
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料.如教材、地图册以及大屏幕中的动画,还可以利用地球仪和小手电演示,分小组来探究这些问题,然后请同学到讲台前展示探究的结果。
生:(分组探究,学生展示)
师:现在我们进入自由提问阶段.每位同学都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地球仪.并围绕“地球自转”这个主题提问.同时欢迎大家积极思考来帮助解决问题。
问题:
(1)周老师请学生用地球仪来演示、说明并解答地理问题,这一教学行为有利于达成哪些教学目标 (10分)
(2)在自由提问阶段,你认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地球仪,并围绕“地球自转”这个主题,会提出哪些问题 试举两例。(6分)
考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发现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或原理时,只是提出一些事实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研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下面以“地球如何公转”为例说明发现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地球如何公转
师:假如我站在这里当作太阳,请一同学手捧地球仪模拟地球绕我这个太阳公转。
生1:(捧着地球仪随便地围绕老师转一圈)
师:大家思考一下,同学1转得对不对 哪个同学再来转一下
生2:(捧着地球仪,一边使地球仪由西向东自转,一边围绕老师逆时针公转)
师:同学2纠正了同学1的一些错误.是否完全转对了呢 请同学讨论一下。
(同学们争论声顿起,有的说转对了,有的说还有问题)
生3:(捧着地球仪,一边由西向东自转,并稳定地轴方向不变,围绕教师逆时针公转,转的速度及变化也恰当)
师:同学3转动与同学2有什么不同呢
(大多数同学显出恍然大悟的样子,但也有同学小声嘀咭说没有不同)
师:请同学们对照教材看看地球公转时的特点是什么 为什么说同学3转得对,而同学2转得不完全对
(1)结合材料概括发现法教学运用的基本步骤。(8分)
(2)分析评价这种教学方法的局限性。(8分)
考题
阅读关于“地球仪”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内容标准要求:“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地球仪”的部分内容。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太大了.为了便于看到它的全貌.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右图)。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j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
拨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它是绕着一根轴转动的。这根轴代表地轴。事实上,地球并不存在这根轴,它是人们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其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北极,它是地球上的最北点。与北极对应的点叫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
(2)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等),并说明设计理由。
考题
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阳,在离电灯大约1米远的桌边放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运动,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
该实验能够模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
①昼夜的更替
②四季的更替
③运动物体偏向
④地方时差异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考题
一、考题回顾
题目:《地球的公转》
注:图片节选自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9页
3.基本要求:
(1)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2)试讲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3)讲清楚太阳回归运动。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复习导入法,提问:地球自转的自转轴是什么?回忆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公转的中心是什么?地球公转的规律是怎样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认识概念
1.地球公转
【教师活动】展示图1-3-4《地球的公转示意》。提问:
(1)地球公转的方向?
(2)地球公转运动中离太阳最近和最远的月份分别是几月?
【学生活动】观察地图并思考问题。
【教师总结】太阳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太阳公转运动的轨迹是一个椭圆,所以离太阳最近是一月初,称为近日点,离太阳最远是在七月初,称为远日点。
2.黄赤交角
【教师活动】展示图1-3-5《黄赤交角示意》,提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轨道面一致吗?
【学生活动】同桌两人相互交流,发表个人观点。
【师生总结】地球自转是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还在不停地自转。地球公转的轨道面称为黄道面。地球自转时,地轴的指向几乎是不变的,因此就存在基本不变的赤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称为黄赤交角。日前黄赤交角是23°26′,地轴同公转轨道面斜交的角度为66°34′。因此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轨道面不一致。
(二)探究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师活动】展示实验模型—地球的公转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模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直射点的移动变化,结合图1-3-6,讨论完成如下表格:
考题
多选题下面关于地球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绕太阳公转B地球绕自转轴自转C地球自转轴在空间的指向是稳定且固定不变的D地球所在的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E地球自转轴在空间的指向是变化的
热门标签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