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问答题
教学设计一: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举出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 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请问: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 “问答题教学设计一: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举出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 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请问: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相关考题
考题 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考题 根据下列材料,请回答 44~45 题: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列举了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第 44 题 你认为该老师的作法( )。A.正确B.不正确

考题 教学设计一:在教学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列举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问题: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考题 如果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3和5,那么连接这个三角形三边中点所得的三角形的周长可能是( )A.4 B.4.5 C.5 D.5.5

考题 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0cm²,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考题 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列举了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你认为这种教学有何弊端?( )A.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B.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C.导致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缺失D.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

考题 两个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个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自学,再让学生表述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然后问学生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学生再说出自己的观点,体现的是学生要学,学生在自己通过猜测、验证获得知识。 请比较分析这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启示。

考题 某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4、5,则该三角形的面积与周长之比为( )。A.2:1B.3:1C.1:2D.1:3

考题 一位数学教师在教《长方形的面积》这节课时,先跟学生讲这节课要教的是长方形的面积,将若干正方形分给学生,让学生拼出长方形,并要求学生可以参考课本公式求出长方形的面积,然后请学生起来回答,并让学生说出这样求的原因。最后,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小结,板书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ab”,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该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哪些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 A.教师将若干正方形分给学生,让学生拼出长方形,这利用了直观性教学原则 B.教师让学生自己拼出长方形,可以参考课本公式并求出长方形的面积,这运用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C.“请学生起来回答,并让学生说出这样求的原因”运用了谈话法 D.“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运用了读书指导法

考题 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a,b为两条直角边.的值? A. 1006000 B.503000 C.2012 D.20120

考题 如图所示,梯形ABC.D的底边上有两个球M、N分别从A、B两点相向滚动,分别到达B、A两点之后保持静止。已知球N的速度是M的3倍,问下列能正确反映BDN构成的三角形面积与AC.M构成的三角形面积之比随球M位移变化的图像是(横轴为位移,纵轴为面积之比):

考题 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复习课上,甲乙两位教师分别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片段: (甲教师) 问题引入:如图1,在△ABC中,D、E分别是AB、AC上的两点,请你另外添加一个条件,使△ABC∽△ADE,并说明添加条件的理由。 预设学生回答。 (1) 添加一个条件,∠ADE=∠B (2) 添加一个条件,∠AED=∠C (5)依次说出判定方法和理由。 (乙教师) 教师提问:判定三角形相似有哪些方法? 预设学生回答: (1)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3)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针对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请分别对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片段进行评价,并简述理由。(10分) (2)为了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请设计开放性的例题和习题各一个,并简述理由。(10分) (3)简述数学教学中例题和习题设计的注意事项。(10分)

考题 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复习课上.甲乙两位教师分别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片段: (甲教师) 问题引入:如图1,在△ABC中,D、E分别是AB、AC上的两个点,请你另外添加一个条件,使△ABC—AADE.并说明添加条件的理由。 预设学生回答。 (1)添加一个条件 (2)添加一个条件 (3)添加一个条件 (4)添加一个条件 (5)…………依次说出判定方法和理由。 (乙教师) 教师提问:判定三角形相似有哪些方法 预设学生回答: (1)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3)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针对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请分别对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片段进行评价,并简述理由。(10分) (2)为了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请设计开放性的例题和习题各一个,并简述理由。(10分) (3)简述数学教学中例题和习题设计的注意事项。(10分)

考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 下面是“等腰三角形”教学片段的描述,阅读并回答问题:片段一:请同学们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剪去(或用刀子裁)一个角,再把它展开。得到 的是什么样三角形? ? ?‘ ? ? 教师示范操作,然后学生跟着动手操作,观察得出结论:‘‘剪刀剪过的两条边是相等的:剪出的图形是等腰三角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等腰三角形。 ? ? 师生共同回顾: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 ? 教师提问:剪出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能发现这个三角形有哪些特点吗?说一说你的猜想。 ? ? 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提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 ? 师生归纳: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板书)教师说明:对称轴是一条直线,而三角形的中线是线段,因此不能说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是它的对称轴。 ? ? 片段二:教师出示刚才剪下的等腰三角形纸片.标上字母如图所示. 片段三:由上面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如下性质: ? 性质l: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板书)(证明过程略)。 ? 教师提出问题:练习(略) ? 要求学生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归纳: ? (1)等腰三角形中顶角与底角的关系:顶角+2x底角=180。 (2)推论: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相等.每一个内角都等于600。(板书) 让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所发现的规律,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垂直平分底边。(板书)即: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板书) ? 教师出示课本例题供学生练习。问题: ? (1)请确定这四个片段的整体教学目标; ? (2)请根据片段三中教师归纳出的结论设计至少5个练习题; ?(3)这四个片段对数学课堂教学有哪些启示?

考题 如图2,已知△ABC的周长为1,连接△ABC三边的中点构成第二个三角形,再连接第二个三角形三边中点构成第三个三角形,依次类推,第2008个三角形的周长为( )

考题 如下图,把三角形ABC 的三边分别延长1、2、3 倍,得到一个新的三角形,则新三角形的面积是原三角形ABC 面积的几倍?( ) A、15 B、16 C、17 D、18

考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在进行“三角形面积”教学时,指导面积计算公式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见图1),另一个是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剪拼成平行四边形(见图2-1)或折叠成长方形(见图2-2)。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一)(二)(三)。 问题(一):试分析上述两种方法所蕴含的数学思想。(8分) 问题(二):若指导高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问题(三):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授部分的教学活动。(22分)

考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在进行“三角形面积”教学时,指导面积计算公式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见图1),另一个是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剪拼成平行四边形(见图2-1)或折叠成长方形(见图2-2)。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一)(二)(三)。 [问题1][简答题] 试分析上述两种方法所蕴含的数学思想。(8分) [问题2][简答题] 若指导高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问题3][简答题]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授部分的教学活动。(22分)

考题 几何画板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工具,还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以下说法中,哪个是用来训练学生数学方面技能的()A、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如何使用几何画板B、学生自主学习如何使用几何画板制作三角形C、学生在网络上观看视频学习如何使用几何画板绘画三角形D、学生绘画多种形状的三角形,并归纳形状与内角和的关系

考题 求两力的合力可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法则。()

考题 单选题已知集合S={a,b,c}中的三个元素可构成△ABC三边的长,那么△ABC一定不是(  ).A 锐角三角形B 钝角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

考题 问答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两个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个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自学,再让学生表述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然后问学生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学生再说出自己的观点。体现的是学生要学,学生再自己通过猜测、验证获得知识。问题:请比较分析这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启示。(20分)

考题 问答题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片段: (1)教师布置学生独立思考的内容:我们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经知道面积公式的平面图形来研究它的面积公式呢? (2)学生合作交流不到2分钟,当教师发现有一个小组的同学"过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作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然后再等量拼成一个长方形,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的方法后,就立即宣布合作结束。 从与合作学习有关的因素的角度分析本材料。

考题 单选题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底也相等,那么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比较().A 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B 相等C 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2倍

考题 问答题教学设计一在教";求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条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举了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得到正确解决。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考题 多选题因为教学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所以()。A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的领导之下进行的B教师在教学当中起主导作用C教学当中一切以教师为主D教师领导的方式应该多样化、艺术化

考题 问答题材料: 一位数学教师在教长方形的面积这节课时,先跟学生讲这节课要教的是长方形的面积,接着将若干正方形分给学生,让学生拼出长方形,并要求学生可以参考课本公式求出长方形的面积,然后请学生起来回答,并让学生说出这样求的原因。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进行小结,板书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ab,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问题: 请分析该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哪些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