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复习课上,甲乙两位教师分别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片段:
(甲教师)
问题引入:如图1,在△ABC中,D、E分别是AB、AC上的两点,请你另外添加一个条件,使△ABC∽△ADE,并说明添加条件的理由。
预设学生回答。
(1) 添加一个条件,∠ADE=∠B
(2) 添加一个条件,∠AED=∠C
(5)依次说出判定方法和理由。
(乙教师)
教师提问:判定三角形相似有哪些方法?
预设学生回答:
(1)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3)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针对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请分别对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片段进行评价,并简述理由。(10分)
(2)为了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请设计开放性的例题和习题各一个,并简述理由。(10分)
(3)简述数学教学中例题和习题设计的注意事项。(10分)
(甲教师)
问题引入:如图1,在△ABC中,D、E分别是AB、AC上的两点,请你另外添加一个条件,使△ABC∽△ADE,并说明添加条件的理由。
预设学生回答。
(1) 添加一个条件,∠ADE=∠B
(2) 添加一个条件,∠AED=∠C
![](https://assets.51tk.com/images/7ee6cbc54a423605_img/d87df53f75594fdf.png)
(5)依次说出判定方法和理由。
(乙教师)
教师提问:判定三角形相似有哪些方法?
预设学生回答:
(1)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3)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针对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请分别对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片段进行评价,并简述理由。(10分)
(2)为了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请设计开放性的例题和习题各一个,并简述理由。(10分)
(3)简述数学教学中例题和习题设计的注意事项。(10分)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数学教学设计内容。
1.分析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过程,针对不同内容给出对应的评价;2.根据教学要求及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例题与习题。
1.分析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过程,针对不同内容给出对应的评价;2.根据教学要求及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例题与习题。
更多 “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复习课上,甲乙两位教师分别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片段: (甲教师) 问题引入:如图1,在△ABC中,D、E分别是AB、AC上的两点,请你另外添加一个条件,使△ABC∽△ADE,并说明添加条件的理由。 预设学生回答。 (1) 添加一个条件,∠ADE=∠B (2) 添加一个条件,∠AED=∠C (5)依次说出判定方法和理由。 (乙教师) 教师提问:判定三角形相似有哪些方法? 预设学生回答: (1)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3)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针对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请分别对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片段进行评价,并简述理由。(10分) (2)为了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请设计开放性的例题和习题各一个,并简述理由。(10分) (3)简述数学教学中例题和习题设计的注意事项。(10分)” 相关考题
考题
教学设计一:在教学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列举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问题: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考题
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用中文作答。
下面是某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段:
请根据所给材料回答下列3个问题。
(1)这是课堂教学的哪一个环节?(6分)
(2)该教师使用了哪些教学手段,分别达到什么教学目的?(12分)
(3)根据这一教学片段,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12分)
考题
下面是某教师的教学活动片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某教师在讲授“What can you do”一课时,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1)教师用媒体播放歌曲“Good morning to you”,播放完毕后向所有学生问好。
(2)首先复习一些学过的短语,并播放相关的幻灯片。
(3)教师借助幻灯片创设情境并分别引入教学材料。
(4)结课前,播放所学课文的音频,再次回顾本次课的内容。
问题:
(1)该教师采用了什么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2)请依据新课程理念,谈谈这种形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优缺点。
考题
下面是两位化学老师关于“二氧化硫”的教学设计片段。
设计一?
设计二?
问题:?
(1)说明两个教学设计片段的特点。
(2)根据上述设计片段说说情境教学的好处,以及在化学教学中应如何选取素材。
考题
课堂教与学的行为是一个整体,教与学总是同时发生,相伴而行的。有学者观察了两位教师(A为专家型教师,B为新手型教师)关于“化学键”的课堂教学行为,并将所观察的教与学的行为种类的频次和时长等分别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专家型和新手型教师的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在哪些方面存在显著差别?(6分)
(2)在化学课堂教学行为设计时,新手型教师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6分)
考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有两位化学教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学生实际,分 别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
教师甲:为学生创设一个个具体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逐一解决问题。
教师乙:以实验为基础,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1)请指出上述两位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加以分析与评价。
(2)简述采用“教师乙”的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考题
案例:
在利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地球的质量时,赵老师的教学片段如下: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万有引力定律,而且也知道引力常量G的数值。那么我们就利用引力公式推导地球的质量。
老师对学生的这个方法,没有表扬,没有引导,也没有指出不足之处。而是说,用刚学过的万有引力定律求解。别乱想了。
学生们正思考之际,老师匆忙地给出了正确答案。比如,利用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与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算出地球的质量。
学生2:老师,我想到了这个方法,但就是不知道哪个变量容易测量。
教师:回去仔细复习教材。把公式多推导几遍,就熟悉了……
问题:
(1)此教学片段,教师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重新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
考题
某位教师在讲完《相交线与平行线》这部分内容后,设计了一节《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复习课,在这节课中他设计了如下一组题:
题1、如图3,BE平分∠ABD,DE平分∠BDC且∠1+∠2=90°。
①BE与DE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说明理由。
②AB与CD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说明理由。
阅读上述教学设计片段,完成下列任务:
(1)从这组习题分析这节复习课的教学目标;(8分)
(2)分析这三道题的设计意图,并说明习题设计的特点(10分)
(3)请你在图5的基础上,编一道类似习题,并给出答案(12分)
考题
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新授课上,一位教师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片段:一、复习
1.如何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来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2.把它们已知和结论颠倒一下,可得到怎样的语句?"它们正确吗?二、新授
1.实验观察.发现平行线第一个性质。
在此基础上指出:“平行线的性质2(定理)”和“平行线的性质3(定理)”。3.平行线判定与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投影:将判定与性质各三条全部打出。
? ? (1)性质:根据两条直线平行,去证角的相等或互补。(2)判定:根据两角相等或互补,去证两条直线平行。联系是:它们的条件和结论是互逆的。性质与判定要证明的问题是不同的。
? ? 针对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 ? (1)本教学片段运用什么导入方法?并简述这种导入方法的优点。(7分)
? ?(2)简述本节课内容的教学目标。(5分)
? ? (3)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什么?(5分)
? ? (4)为了进一步巩固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请设计相应例题和习题各一个,并写明解题思路。(13分)
考题
下列是两位教师“复数概念”引入的教学片段。
【教师甲】
这样我们就引入了一个新数。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复数的表达式
当然,复数还有其他表达法,后续的学习总我们会学习到。
问题:
(1)请分析这两位老师数学引入片段的特点。(12分)
(2)复数还有三角表达法,请阐述三角表达法的意义。(8分)
考题
案例:
下面是两位教师关于《等边三角形》的教学过程。
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对甲乙两位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1)引入的特点;(6分)
(2)教师教的方式;(7分)
(3)学生学的方式。(7分)
考题
案例
下面是两位教师关于《等边三角形》的教学过程
教师甲
教师乙
(1)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边怎样 角怎样 对称性呢
(2)等边三角形性质的教学。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
①什么样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②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吗
③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3>等边三角形判定的教学
师:哪位同学说说我们应从什么角度来考虑等边三角形
的判定方法
生:从角和边来考虑。(教师希望的答案是从边和角来考
虑)
师:那你能说一下等边三角形有怎样的判定方法吗
生:从角来说,我认为三个内角都是600的三角形是等边
三角形(学生的回答出乎老师的预设,打乱了PPT的放
映程序)
师:关于边的研究比较简单,我们还是从边开始探讨吧。
生:好。(学生没有异议,只能跟着老师的要求回答问题,
继续学习)
(1)复习引入
①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性质;
②观察生活中的等边三角形,引出课题。
(2)新课教学
①等边三角形有什么性质
(PPT显示)可以从边、角、对称性来考虑
设计活动1: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等边三角形纸片,认真折叠并
观察,小组合作,互相探讨,一个小组代表发表自己
组的观点.其他小组补充,最后一起归纳总结。
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设计开放性提问
(唧’显示)
你认为怎样才能说明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
角形怎样变化才能说明是等边三角形
设计活动2:
小组合作,互相探讨,教师操作几何画板,学生也上
台操作几何画板,观察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后
成为等边三角形。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能
够在折纸操作后很快说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方法.通过操作几何画板形象地展现变化过程。新知
识的获得和掌握很快且水到渠成,最后教师和学生
一起归纳总结。
问题:
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对甲乙两位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1)引入的特点;(6分)
(2)教师教的方式;(7分)+
(3)学生学的方式。(7分)
考题
在“三角函数求值”的教学中,教师给出来如下问题:
教师发现两位学生板书演示的内容与自己预设的内容不一致。
问题:
(1)你如何评价这两位学生的解题过程。(10分)
(2)假如你是该教师,针对学生板演的情况,如何组织进一步的教学,完成该课题的教学任务。(10分)
考题
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复习课上.甲乙两位教师分别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片段:
(甲教师)
问题引入:如图1,在△ABC中,D、E分别是AB、AC上的两个点,请你另外添加一个条件,使△ABC—AADE.并说明添加条件的理由。
预设学生回答。
(1)添加一个条件
(2)添加一个条件
(3)添加一个条件
(4)添加一个条件
(5)…………依次说出判定方法和理由。
(乙教师)
教师提问:判定三角形相似有哪些方法
预设学生回答:
(1)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3)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针对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请分别对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片段进行评价,并简述理由。(10分)
(2)为了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请设计开放性的例题和习题各一个,并简述理由。(10分)
(3)简述数学教学中例题和习题设计的注意事项。(10分)
考题
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后,某教师设计了一节习题课的教学目标:
①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②能综合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等知识解决问题;
③提高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他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包含了下面的一道例题:
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
问题一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问题二如何改变问题中的条件.才能分别得到一个菱形、矩形、正方形
针对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结合该教师的教学目标,分析该例题的设计意图;
(2)类比上述例题中的问题二,设计一个新问题,使之符合教学目标③的要求;
(3)设计该例题的简要教学流程,并给出解题后的小结提纲。
考题
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后,某老师设计了一个教学目标。
① 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② 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解决问题
③ 提高发现解决能力
他的教学过程设计包含以下一道例题: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中点,
问题一、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问题二、如何改变问题条件,从而分别得到菱形、矩形、正方形。
针对上述材料,完成以下任务
(1)结合目标分析该例题设计意图(10分)
(2)类比上述例题问题二设计一个新问题,使之符合教学目标③要求(8分)
(3)设计该例题简要教学流程(8分)并给出解题的小结提纲(4分)
考题
材料:
甲、乙两位老师的提问
甲、乙两位老师在指导学生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的教学中分别提出了如下
问题:
问题:
(1)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分析甲老师和乙老师的提问特点。
(2)针对其中一位教师的提问提出改进的建议。
考题
问答题音乐课上,教师安排了"探索音源,表现音乐情境"的教学环节,前后左右的学生立刻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教师站在一旁若有所思,似乎在思考下一步的教学进行,又似乎在计算课堂上已过去的时间,然后随意地在各组间巡逻了一遍,既没有参与、指导学生如何合作探究,也没有调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流活动。不到两分钟,教师打断了学生的讨论,进入了下一步的教学,此时学生茫然、失望的神情写在了脸上。上述教学片段有无问题?如果是你执教会如何进行这一教学环节?
考题
单选题在学习苏教版必修4《白发的期盼》时,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听“两位白发老人”的录音,注意细节和记录,并思考记者通过这样一段录音,想告诉我们什么?录音结束后,教师请了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分别复述录音里男士和女士的话。 关于该教师此段教学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
教师请学生复述录音内容,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认真记录B
教师设计的该段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C
作为母语,学生们汉语听力和复述能力已经很好了,这样设计是多此一举D
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将听、说、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考题
问答题教学设计一在教";求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条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举了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得到正确解决。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考题
问答题案例:下面是在完成“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后,教师对实验改进的教学片段。教师:对摩擦现象,同学们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经过此节实验课后,也知道了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这次实验中存在什么不足啊?学生1:弹簧的示数在实验过程中在变化。教师:对,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2:接触面光滑程度不一样,能不能改进?教师:根本就没有粗糙程度一样的木板。教师:我们可以通过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这样可有效减小弹簧晃动带来的误差。经过教师的改进,学生们重新设计了实验,并得出更接近真实值的结果.问题:(1)评析此教学片段,指出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15分)(2)重新设计教学片段,引导学生认识实验中哪些地方需要改进。(15分)
考题
填空题语文课上让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情况写一个请假条;数学课上让学生实际丈量教师划出的一块土地,这是贯彻了()教学原则,运用了()教学方法。
热门标签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