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MBA考试《写作》模拟试题(2019-11-14)

发布时间:2019-11-14


2019年MBA考试《写作》考试共2题,分为论证有效性分析和论说文。小编为您整理精选模拟习题10道,附答案解析,供您考前自测提升!


1、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一书认为,全球化对当代人类社会的思想、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全球化抹去了各国的疆界,是世界从立体变成了平面,也就是说,世界各国之间的社会发展差距正在日益缩小。
     “世界是平的”这一观点,是基于近几十年信息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的状况而提出的,互联网的普及、软件的创新使海量信息迅速扩散到世界各地,由于世界是平的,穷国可以和富国一样在同一平台上接受同样的最新信息。这样就大大促进了穷国的经济发展,而改善了它们的国际地位。
       事实也是如此,所谓“金砖四国”国际声望的上升,无不得益于他们的经济成就,无不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起飞,中国在世界上的崛起,无疑也依靠了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同时也可作为“世界是平的”这一观点的有力佐证。
       毋庸置疑,信息传播技术革命还远未结束,互联网技术将会有更大发展,人类社会将有更惊人的变化,可以预言,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的经济格局与政治格局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和最发达的国家之间再也不会让人有天壤之别的感觉,非洲大陆将会成为另一个北美。同样也可以预言,由于中国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中国和世界一样,也会从立体变为平面,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鸿沟将被填平,中国西部的崛起指日可待。【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1.“全球化抹去了各国的疆界,使世界从立体变成了平面”不必然推出“世界各国之间的社会发展差距正在日益缩小”。前提与结论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事实上全球化的过程中,并非所有国家都是受益者,可能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2.由于世界是平的,穷国可以和富国一样在同一平台上接受同样的最新信息。此处“世界是平的”则是“混淆概念”。“穷国可以和富国一样在同一平台上接受同样的最新信息”,由于各自基础不同,即便接受同样的信息,二者使用信息的能力也不相同。因此,无法推出“这样就大大促进了穷国的经济发展,而改善了它们的国际地位。”
3.“金砖四国”国际声望的上升,无不得益于他们的经济成就,无不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显然是存在他因。而由中国经济的起飞,可作为“世界是平的”这一观点的有力佐证,则是归因不当和以偏概全。
4.世界的经济格局与政治格局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因循此前提,可知该变化应该有好坏两个方面,因此,不必然推出: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和最发达的国家之间再也不会让人有天壤之别的感觉,非洲大陆将会成为另一个北美。
5.同样也可以预言,由于中国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中国和世界一样,也会从立体变为平面,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鸿沟将被填平,中国西部的崛起指日可待。则是类比不当。
参考范文:

一个不可信的预言
       上文基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预言非洲大陆将会成为另一个北美, 中国西部的崛起也指日可待。这一预言的推断过程存在诸多逻辑错误,其准确性值得怀疑。
首先,作出这一预测的主要依据是《世界是平的》一书,但事实上这只代表一家之言,况且该书所说“全球化抹去了各国的疆界”这一断定明显是错误的。全球化在目前的正确含义是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与作为政治概念的疆界不同,自然也不可能抹去所有国界,否则就不存在关贸问题了。而将“世界是平的”不当地解读为世界正变得无障碍,无差别,甚至无疆界也显然既歪曲了原义,也不符合事实。因此全球化未必就能让世界变平。
       其次,材料在论证中认为现代网络技术使得穷国和富国一样可以获得许多最新信息,但这不能夸大为在获得特别是利用信息方面,穷国和富国拥有相同的权利和能力。什么样的信息能进入网络,进入网络的信息要发挥何种影响力,这恰恰是由富国、强国决定和操纵的,怎么可能使得穷国和富国一样呢?况且,穷国完全有可能因受经济条件所限无法购置相关设备,从而导致与富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再次,材料作者认为日趋平面的全球化会缩小各国的贫富差距,其实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该论者理应知道,信息的畅通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确实使穷国获得发展的机遇和条件;另一方面,正如《世界是平的》一书所指出的,它也能使穷的更穷,富的更富。因此,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乃至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但这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否则无法解释,在同样平的世界,为什么当今有的国家腾飞,有的停滞不前,还有的甚至长期面临危机;即使在腾飞中的国家内,例如中国,如何解决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也已成为最急切的社会问题。
      综上所述,该论证存在着种种逻辑错误,由此得出来的预言并不可信。

2、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赢家诅咒”是一个经济学,也是行为金融学的概念。最近,我一直在想,它会不会就要在中国楼市发生。
        赢家诅咒的情形,主要发生在竞拍之中。拍卖时,市场只有一个卖家,但买家有很多。比如,古董、字画等艺术品,都会采取这种拍卖模式。
        买家在竞买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加价,最后是出价最高者得。但是,从常识来看,这样不断的买家“恶性竞争式”加价,会把一个拍卖品的价格抬得过高,大幅超越其本来应有的价值。那么,最后付了巨资,拿到这个拍卖品的人可能会暗自后悔。
        他拿到了那个拍卖品,是现场万众瞩目的人生赢家,但得到的却是一个“价值次品”——这些古人用过的瓶瓶罐罐或信手涂鸦根本就不值这个价。这就是赢家诅咒。
        从理论上讲,中国的房地产商和购房者都是有着赢家诅咒风险的一群人。房地产商拿地,是竞拍的,卖家只有一个,即当地政府,而很多个买家竞价。最后,楼面价不断被刷新。
        对购房者而言,由于这个市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所以,中介和房东(或者说先入楼市者)坐地起价、临时加价的现象司空见惯。实际上,前段时间,某些城市的学区房抢购大战,已经有点类似于拍卖了。真是天下奇观。
        不过,由于中国楼市,特别是一线城市“永远涨”的预期,帮助面临赢家诅咒的地产商和购房者似乎破除了这个“诅咒”。因为,还有更高的出价者来接盘。“离婚购房”、“贷款千万购房”的人,是否就是这么想的?
        但是,这样的想法也许恰好就是即将崩盘的中国楼市“赢家诅咒”出现的前兆?【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参考范文:

楼市真会出现赢家诅咒吗
        上文作者对于中国楼市赢家诅咒的担心看似有理,其实是难以必然成立的。
        首先,就算某些艺术品拍卖可能会出现赢家诅咒,但不能因此就以偏概全地推出所有艺术品拍卖都会出现该现象。因为大部分买家多数时候终究是理性的,内心对某艺术品的估价是有把握的,所以在自己的心理价位范围内成交,又怎么会导致普遍必然的后悔呢?
        其次,把中国的楼市比作艺术品拍卖,有机械类比的嫌疑。因为艺术品是独一无二的,价值比较主观,所以容易出现价格虚高。但一套房子是可以和周边地区的许多房子进行客观全面的比较的,比如地段、小区、套内面积、租金、过去的成交价……所以价值确定比较客观,自然也就不太容易出现所谓的赢家诅咒。
        再次,房地产商拿地虽然要参与竞拍,但是他出的价应该是事先经过比较严格的预算的,他相信以这个价拿地建房是卖得出并有钱可赚的,超出这个价他就不会举牌。所以,一般也不太会出现普遍的“地超所值”的情况。
        另外,就算房地产市场信息不对称,中介和房东也未必敢随意坐地起价加价。因为你加价,但如果你的竞争对手不加价,你就没法成交,也无法获利。反之,你真想卖房,就只能按照普遍的市场价开价。
        最后,目前楼面价、学区房被不断刷新、抢购,一线城市预期还会涨,未必就是赢家诅咒出现的前兆。因为很可能这些房子过去一直被价值低估,所以现在价格涨一涨,不是很正常的交易吗?怎么会推出崩盘的可怕结论呢?
        由于上文推理如此漏洞百出,所以,中国楼市的赢家诅咒未必真会出现。

3、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美国南北战争初期,占有绝对优势的北方军在战争中却连连失利,即使林肯多次换将,也仍不见效。
        一天,林肯听到有人说:“现在是北方一群没有缺点的将军被南方一群有缺点的将军打得一败涂地。”尖锐的嘲讽令他很恼火。但冷静下来后,他不得不承认正是自己用人失策才导致北方军失败。南方军用人只考虑此人是否对作战取胜有利,而林肯却更愿意选择那些“无缺点”的将领。
        于是,林肯果断任用“傲气十足”、“好酒贪杯”的格兰特为作战总司令。任命一公布就立刻引来一片反对之声,但是林肯顶住压力,力保格兰特。果然,格兰特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打败了南方军。【论说文】

答案解析:

大胆重用有缺点的人才

        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改变用人思路,大胆重用有缺点、但会带兵打仗的格兰特。而格兰特也果然仅用一年时间就扭转战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领导,应该学会大胆重用有缺点的人才。

        首先,任何现实的人才都必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人无完人,谁身上没有缺点?格兰特身上有缺点,原先的将领看似“无缺点”,但实际上他们身上就有最大的缺点——不会带兵打仗。因此,如果非要求全责备,世界上就会无人可用,历史上姜太公就会因为年纪太大、管仲就会因为早年贪生爱财、陈平就会因为曾经盗嫂受金……都只能默默无闻地终老一生,而他们的领导也许就无法成就自己的丰功伟业。

        其次,有缺点的人或许最具本岗位所需核心能力。格兰特是有骄傲、贪杯的缺点,但瑕不掩瑜,这些并不妨碍他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将军。同样,抗清名将袁崇焕很自负、爱说谎,太平天国杨秀清表现欲极强,甚至喜欢当众训斥洪秀全。但毫无疑问,他们都是当时无可替代的军事天才。有他们指挥,就能大获全胜;杀了他们,就只能节节败退。

        最后,有缺点的人才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机遇。一个人因为有缺点过去一直未被重用,现在忽然得到领导的信任并赋以重任,自然就会更加珍惜这难得的机遇,更加努力出色地完成任务,以展现自己的才能。相信北方军最后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就源于格兰特被这次破格重用所激发出来的无限潜能。无独有偶,韩信在汉军里曾经坐法当斩、曾经半路出逃——否则哪会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但刘邦既往不咎,竟然拜韩信为大将军。后来,韩信果然不负重望,终于帮助刘邦夺得了天下。

        凿石索玉,剖蚌求珠。让我们向林肯学习,学习他在合适的岗位上大胆重用有缺点的人才——这样我们也许就能扭转战局,转败为胜!

4、分析下列论证中存在的缺陷与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述。
     “80后”一代出生在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社会发展刚开始起步,各种条件不够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90后”一代则享受到的是富裕、安稳的生活环境,他们没有更多的生活压力。
     “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他们更加自私、无理、冷漠。父母对子女面面俱到的照顾,使他们没有独立的思考空间,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导致两面性和逆反心理。这一代青少年欣赏的都是影视明星,可以看出他们没有信仰和真正的偶像。也正是个别明星的不当行为误导了“90后”的行为,出现了传统价值观的丧失。
     “90后”没有用我们成年人希望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想法,更多的是“非主流”。因此,“90后”是信仰缺失、爱心缺失的一代。【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论证结构分析


论证关系分析
论证一:“90后”享受富裕安稳的生活环境→他们没有更多的生活压力
①来自“生活环境”的压力只是“生活压力”的一部分,可能“生活压力”更多来自“心理”环境。
②生活压力除了与物质生活环境有关,还受其他因素共同影响,比如国家的政策、上一代父母财富的积累、良好心态以及自身的努力、奋斗的精神等。
③“90后”享受到的是富裕、安稳的生活环境,但他们多是独生子女,赡养老人压力更大,或许因为社会的发展、人口的膨胀、“90后”面临着更多的压力,比如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竞争压力等。
论证二:“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更加自私、无理、冷漠
①自私、无理、冷漠不是独生子女的代名词,材料将二者建立联系并没有提供充分的理由。
②“9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可能比其他年代的独生子女更加独立,更有自己的思想。并且或许正是因为他们是独生子女,他们更愿意与别人交流,因而不会更加自私、无理、冷漠。
论证三:“90后”欣赏影视明星→没有信仰和真正的偶像
①有些影视明星作为公众人物,没有展现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修养。由此为依据,论证“90后”欣赏影视明星便没有真正信仰,则是以偏概全。
②不良的社会风气、过于开放的媒体环境使“90后”更早地、更便捷地接触到更广泛的社会环境和事物,而这也加大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和道德信仰对其影响,而非个别明星便能起作用。
③“90后”欣赏影视明星,这部分影视明星可能会表现出良好的品质,比如经常做公益慈善项目,而90后青少年受其影响,可能会树立崇高的信仰,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论证四:“90后”没有用成年人希望的语言和方式表达想法→他们是信仰缺失、爱心缺失的一代
①现在的“60后”“70后”们,也曾经历过喇叭裤、蛤蟆镜这样看似异样的时代。任何一代人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是表现方式不同。由于社会行为方式的变化,几乎每代人都会经历这种“非主流”的过程。
②导致“90后”信仰缺失、爱心缺失,可能不是因为他们“非主流”的思想和行为,可能是由于他们缺乏正确的鉴别能力,容易受到周围不道德的人或者行为的影响。
③“90后”没有用成年人希望的语言和方式表达他们的想法,也许他们更加独立自主、有自己的思想、有独创性,并且树立了崇高的信仰,充满了爱心。

5、分析下列论证中存在的缺陷与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述。
       甲:乙方认为吸收了外来文化,中国人就失去了民族底蕴,在座的各位多少人西装革履,就都失去了民族底蕴了吗?
       乙:甲方要外来文化,但是我们更要自主独立。我请问对方辩友,如果外来文化是要毁灭我们民族文化的自主和独立的基础,你要不要?
       甲:对方辩友说得好,为什么要外来文化呢?正是因为它对于我们民族文化利大于弊啊!
       乙:对方辩友,你搞错了。纵观历史,文化在推行的过程中往往是强制的,甚至是敌对的。对方辩友,你的利又在何处?
       甲:我终于看清楚对方辩友的逻辑了,对方辩友说人不需要吃饭,因为如果你把世界上所有的粮食都吃下去了或者你用鼻子吃饭,那就必定是有弊无利了。
       乙:接受外来文化果然就如你所说的是一顿美餐吗?你们怎么能对当今世界频繁的文化冲突视而不见呢。比如说吧,我们中国人讲究“一日夫妻百日恩”。外国人讲究什么呢?“露水夫妻一夜情”啊。如果引进这样的文化,中国的离婚率能不上升吗?
       甲:要谈外来文化,还是让我们来看看离我们最近的日本的文化。日本文化中的汉字汉音,书道茶道,哪一个不是从中国文化演进的?到现在,到底有没有日本民族的特色,更不要说片假名和平假名了。
       乙:外来文化果然就是十全十美吗?想想看,中国人讲究“远亲不如近邻”,而外国文化一来呢?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东一道铁门,西一道铁门,探亲搞得像探监一样。【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论证结构分析


论证关系分析
论证一:即使西装革履,也没有失去民族底蕴→外来文化利大于弊
①“在座的一些人”是否就能代表全部中国人?“西装革履”也只是文化符号之一,这里显然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②即便民族文化并没有因为穿西装而丧失或有任何的减弱,但是,这样的推理只能说明外来文化对我们民族文化没有什么坏处,也即“无弊”,但是,“利”究竟在何处以及“利”究竟有多大并没有提到。
论证二:外来文化毁灭民族文化的自主和独立的基础→外来文化弊大于利
①外来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关系不仅只有对立,也有相互促进的双赢关系。乙方只看到了一种极端而且少见的斗争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弊大于利”,这显然有非黑即白的嫌疑。
②吸收外来文化,取长补短,使之与民族文化融合,反而有可能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得更好、兼容并蓄,进而巩固发展民族文化的基础,而不是失去民族文化的自主和独立。
论证三:文化在推行过程中往往是强制的→外来文化弊大于利
①乙方论证的缺陷是混淆了“文化推行或传播的方式”的问题与“文化本身”的利弊。文化推行的方式是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文化本身是否有利没有直接的关系。推行过程中往往是强制的说明文化的传播方式存在弊端,但不能说明文化本身是存在弊端的,二者不能等同。
②文化推行过程是强制的,但是如果它推行的内容深受欢迎,符合该国的国情,能够促使本民族文化更快地融合,促进该国的发展,就可以得出外来文化利大于弊。
论证四:外来文化导致离婚率上升→外来文化弊大于利
婚姻观念只是文化观念的一个方面,就算这个方面有冲突,也不能因此就说明各种不同的文化在总体上或本质上就是冲突的。除了婚姻观念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而这些观念很可能在各个民族文化中还有很多共通的东西。
论证五:日本吸收中国文化后仍具民族特色→外来文化利大于弊
日本民族接受中国文化之后,其文化仍然有日本民族的特色,并非就意味着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是利大于弊的,因为有“特色”并不等于有“好处”。就算中国文化对日本民族的文化发展是利大于弊的,也不能因此就得出普遍性的结论,认为所有的外来文化对任何别的民族的文化发展都是利大于弊的。
论证六:吸收外来文化→邻里关系疏远→外来文化弊大于利
①邻里关系变得疏远可能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例如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快,越来越多的人住进城市的高楼大厦,而非过去门对门的四合院等,由于住房的原因导致现代人见面的机会较少,才使得邻里关系变得疏远。
②就算邻里关系的疏远和现代中国的某种自闭和外来文化有关,但这只能说明外来文化有某些缺点、某些弊端,并不意味着外来文化弊大于利。

6、分析下列论证中存在的缺陷与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述。
       《中国陶瓷》杂志采访了几位知名的已退休的景泰蓝工艺师,以询问关于陶瓷业的变化。这些工艺师中仅有一位获得过大学相关专业学位,其他人都是在早期以学徒的身份进入该行业,并在一位经验丰富的景泰蓝工艺师的监督下工作。已经有几所学院表示,许多有前途的景泰蓝工艺方向的学生在他们本科还未毕业时就早早离开了学校。因此,鉴于目前招募有才华的景泰蓝工艺毕业生越来越难,景泰蓝工艺陶瓷公司应该设立一个锐意进取的学徒项目并雇佣那些对景泰蓝工艺表示浓厚兴趣的高中生,而不要等到他们从大学毕业之后再招募。【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论证结构分析


论证关系分析
论证一:《中国陶瓷》杂志采访了几位知名的已退休的景泰蓝工艺师→设立学徒项目并雇佣对景泰蓝工艺有浓厚兴趣的高中生
文中的基本论据是几位已退休的景泰蓝工艺师的采访录。但是,调查的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这些工艺师当中,“其他人都是在早期以学徒的身份进入景泰蓝工艺行业”,但是,我们还需要了解他们后来是否获得了在大学进修的机会。因此无法得出该结论。
论证二:早期以学徒的身份进入该行业,并在一位经验丰富的景泰蓝工艺师的监督下工作→设立一个锐意进取的学徒项目
要知道是否应该采用学徒制,我们还必须知道学徒制成功的概率大概是多少。虽然这几位学徒后来成为知名的景泰蓝工艺师,但是如果学徒成为景泰蓝工艺师的概率本来就很低,那么,在本公司开展学徒项目很可能就难达到目的。
论证三:许多有前途的景泰蓝工艺方向的学生早早离开了学校→雇佣对景泰蓝工艺有兴趣的高中生,而不要等到他们从大学毕业之后再招募
有前途的景泰蓝工艺方向的本科生还未毕业时就早早离开了学校。对此,我们的疑问是,这些本科生是在景泰蓝工艺方面有前途,还是在其他方面有前途?对于毕业前就早早离开了学校的那些学生,如果他们离开了这些学校后却到别的大学的景泰蓝工艺专业学习去了,那么,该论证还有待研究。
论证四:工艺师中仅有一位获得过大学相关专业学位,其他人都是在早期以学徒的身份进入该行业→设立学徒项目并雇佣对景泰蓝工艺有浓厚兴趣的高中生
采取学徒制,在40年前可能是成功的,但现在是否还会成功?现在有足够的理由说,它很可能不会成功,因为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材料所说的仅仅由“一位”经验丰富的景泰蓝工艺师来监督和指导一位“未来的景泰蓝工艺师”,显然很难称之为合格的当代景泰蓝工艺师,也不能说明该项目一定会成功。

7、分析下述材料,准确审题立意。
        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这句话是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说的。【论说文】

答案解析:分析提示
材料中“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是一个比喻,富有含义。
“面包”是用来吃的,维持身体的需要。拥有面包,就是有一定的物质生活。
“水仙”是用来看的,让人精神愉悦。拥有水仙,就是有一定的精神生活。
①为什么“用一块而不是两块去换”?这说明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
②吃一块面包,用另一块去换水仙,这说明人在拥有了一定的物质生活后,还要有高质量的精神生活。
参考范文一:

物质与精神共存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面包是我们的身体食粮,而水仙花是我们精神上的寄托,在有了一定的物质生活后,我们也不能抛弃精神生活。
        充饥的面包是物质的,而有品味地去欣赏生活则是精神的,人的境界离不开物质与精神。一味地追求吃喝、财富等物质上的享受,但精神生活是贫瘠的;而在物质的基础上追求思想的、精神的境界,才是丰富的高境界生活。
        完美的人生需要物质与精神方面兼修。追求物质与精神上的契合,有时可以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富有价值。历史上人称“诗佛”的王维,朝上居于要职,朝下则归于田野,追求精神上的解放。他不像陶渊明那样完全归隐于田园之中,而是隐于朝,如此一来既可以为国效力又能够享受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我们不能为了物质而抛弃精神,那样的人生只能一直平庸下去,但我们也不能过于追求精神上的高尚,以至于为了气节而丢失生命。就如同商朝的伯夷、叔齐二人,认为武王未葬父而出兵,为臣子而弑君王,不仁不义,最后因发誓不吃周粟而饿死在山上,这种行为连庄子都认为不值得。
        精神比物质上的生活更重要。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物质上的富有不代表精神上也富有。为什么有的人敢于舍弃已有的物质繁华?因为他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更加透彻。古有李白一生不畏强权,为了自由舍弃高官厚禄、豪华宫殿;今有陶行知为了百姓的前途未来,甘心居于农村一心投入教育事业,开办学校。即使不被世人所理解,但他们活得自在,不违心。
        所以我们应该做到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相统一,我们只有坚持追求物质富有和精神富有的统一,人生才更有价值和意义,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要相信,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参考范文二:
重视精神生活
        穆罕默德曾说过:“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在重视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重视精神生活,生命才有价值。
        精神生活指的是人们在精神层面上的不同体味、感受,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享受的活动,包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理想的选择、道德品质的修炼以及兴趣、信念、社交、爱情和对知识的追求与文化娱乐享受等。
        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无一例外。肉体与灵魂是无法分开的,身躯是人存在的形式,而精神才是人的本质内容。精神是最关键的。“人最重要的是精神的安宁,而非肉体的享乐。”因此,唯有重视精神生活,躯壳才有意义,生命才有价值。
        重视精神生活,有利于个人建立正确的世界观,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于史铁生而言,精神生活的意义更加特别。在他的作品中,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苦难与信仰,他身患疾病却不忘精神世界的充实。他对精神生活的重视,让他勇于面对死亡,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于企业来说,重视精神生活也就是重视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创新产品,赢得好的口碑,赢得顾客的信赖,有利于企业走向成功。假如忽视了精神生活,就会像诺基亚一样,只顾享受获得的成功,而忘记了创新升华自己的产品价值,过度的广告与包装将诺基亚推向了悬崖。
        重视精神生活,要求个人必须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不应过分在意物质的享受,要关注精神食粮的获得,积极调动主观能动性,努力学习知识,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企业要想重视精神生活,必须建立积极的企业文化,倡导健康的精神文明,不应该沉溺于暂时的成功中而忽视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菩提深悟需要时间,重视精神生活才能有生命的永恒。

8、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说文】

答案解析:参考范文一:

推己及人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是和谐共处的大智慧。
        推己及人,就是用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推测他人的感受。对人建立仁爱之心,他人也会对你仁爱;对人豁达宽容,他人也会对你豁达宽容。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以身作则”,都是推己及人的表现。
推己及人,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它可以使我们正确看待问题,促进家人间、朋友间、同事间关系,形成良性互动循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考虑自己时也照顾他人感受,通过善待他人来善待我们自己,这个社会又怎能不和谐友善呢?人们常说,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以此种方式敬老爱老,也保障了自己以后老有所依。正是这些举动使人们和睦相处,世风日上。
        在企业中,推己及人的道理也同样适用。推己及人使企业持续焕发生机活力,也使企业间互利互惠,良性竞争。企业只有在忙于盈利的同时,也想到消费者应享受到的舒适安心,想到企业的社会责任,才能持续经营,基业长青。只有在渴望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同时,懂得善待自己的对手,不用恶意手段排挤对手,才能更好地发展,携同进步。相反,不懂得推己及人,就会像早年西班牙华商一样,忘记回馈社会,不懂遵守当地管理风俗,经营如履薄冰。
        推己及人,需要从思想上杜绝自私,由我做起,互利互惠,和谐相处。从个人的角度,要懂得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不对一时得失斤斤计较。从企业角度,要不拘蝇头小利,把目光放远,把社会利益最大化作为长远经营目标,饮水思源,同时建立产业联盟,形成企业间协同效应,以行业进步谋发展。
        创造和谐,需要有一种相处的智慧——推己及人。
参考范文二:
推己及人,成就自我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说明,我们要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进而成就自我。
        推己及人,即自己想得到什么样的待遇,就要先如此对待他人,有了这样的修养与境界,方能成就自我。
        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人与人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推己及人能让我们与他人联系起来,在为他人着想的过程中加深彼此的联系,进而让我们拥有更加良好的人际关系。
        晏子劝谏齐景公不应只顾自己安逸而应为人民着想,自己也常常救济劳苦百姓,辅国几十年,促进了齐国的发展。由此可见,推己及人是不可忽视的良好品德,它告诉我们:想要得到他人的帮助就要先帮助他人,我们主动先为他人着想,他人也会为我们着想,我们便可以在他人的帮助下取得更大的进步,推己及人的美德是我们成功的一大助力。
        要做到推己及人就要主动加强自身与他人的联系,辩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现、汲取他人的优点,改掉自己的不足之处,加强自身修养,提升自身实力,进而不断向前,走向成功。同时,我们也需要有一颗豁达宽容的心,从内心深处尊重每一个人,在此基础上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多为他人考虑,并反省自身的做法是否正确,这样才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真正地做到推己及人。
        推己及人,不仅是一种行为,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我们要做到推己及人,成就卓越自我。

9、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说文】

答案解析:参考范文一:

自省,人生的一笔财富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连先贤孔子也要以人为镜,来反省自己。从古至今,“自省”是人类发展不变的道德修养。
        所谓自省,就是经常反省自己,能够严于律己。无论是曾子曾经日日执行的“吾日三省”的信条,还是鲁迅对自己的无情解剖,都是对自省的最佳坚守。毋庸置疑,成功的人生都需要躬耕自省。
        “自省”与“成功”便是“量”与“质”的关系。唯物论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成功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长年累月的自省才会成为成功的铺垫。相反,坏的量变也会带来坏的质变。 如果一直放纵自己,就会导致失败。
        在这个喧闹而又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唯有不断反省,才不会随波逐流,才能沿着自己既定的生命轨迹走下去。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俘虏以后,每天反省自己失败的原因,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总结。通过几年的反省,他卧薪尝胆,积蓄力量,终于战胜吴国。勾践的成功正得益于他不断的反省。
        反之,若无反省,只满足于眼前,则会故步自封。不总结自己的得失,超越无疑只是空谈。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18岁率军出征,屡获大胜,但却多次兵败俄罗斯,始终不能得胜,就败在了他始终不自我反省,不吸取教训。
        要做到自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加强责任感缺一不可。
        作为个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学习长处,摒弃缺点,用高度的责任心,去做身边的每一件事。作为企业,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把客户当家人,注重产品质量和客户需求,增强社会责任感,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严格规范商业行为。
        自省让你出类拔萃,自省让你取得卓越成就。因此,自省,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参考范文二:
勇于自省
        《论语·里仁》有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省不仅是一种优良的品德,更是一种使人走向成功的能力。
        自省就是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同时也是一种提高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
        雨果曾说过:“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尘世上的一切都是免不了错误的。”人犯错误是必然的,但如果重复的错误再次发生,就是愚蠢的行为。敢于自省,能让我们从逆境中走出来,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列夫·托尔斯泰15岁读大学文科班时,曾经接连两个学年考试不及格,无法毕业,只得退学回家。但他没有因此沉沦,而是认真思索、反省,把自己的各种缺点详细地写在日记本上,随时对照检查,从此,他的人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不难看出,敢于自省,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
        反之,如果不进行自省,遇到问题只是“埋头苦干”,即使同一问题经历一千次一万次,仍会如“无头苍蝇”般随机试错,这样或许会得到答案,但中途却经历了太多的弯路,做了太多的无用功。人生极长又极短,不容许你在盲目中蹉跎时光。倘若如蚍蜉撼大树般狂妄,即使有再高的志向和理想,也与成功无缘。
        敢于自省,我们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持之以恒的锐气,以及淡定自若的心气。我们要时时刻刻有自省的意识,需要用心地自我提醒,并要落实到行动中去,不断地反思总结,完善自我,为成功造势。需要我们必须对自己所犯过的错进行自我反省,找到问题的根源,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
        敢于自省,少走弯路,人生才可能获得成功。

10、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梭罗说:“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生活中,有人认为,放下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也有人认为,不放下是一种坚守,是一种精神。【论说文】

答案解析:参考范文一:

放下,人生的境界
        梭罗说:“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有舍必有得,我们应该放下那些多余的、有害的、悲伤的、暂时不需要的事物,才有更多的空间得以“存放”其他必需的东西。
        放下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放下,不单单是指行为上的放下,更多地是指心灵上的放下。李白放下仕途,得诗仙之名永垂青史;鲁迅舍医术,得笔枪文剑唤醒国人;文天祥不惜舍生,最终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都是懂得放下的典型代表。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复杂的过程,前进中总会有波折,但始终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人生总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伴随着痛苦、失败、挫折,但我们不能被这些失败和挫折所困,而应该学会放下这些痛苦,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才能开创美好的未来。
        在当今喧嚣而又浮躁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只有放下一些事,才能专注于积极有益之事,将有限的精力用于实现人生价值,不受杂事所干扰。韩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统朴槿惠,一生之中几起几落,母亲遇刺身亡,父亲又遭暗杀,她自己在54岁时遇袭,脸部受伤……正是因为懂得放下,朴槿惠才能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在政治道路上一路走下去。
        相反,有些人过于偏执,或走不出过去痛苦的回忆,或忘不掉那些曾经的人和事。他们活在过去,活在自己给自己编织的大网中走不出来。他们无法快乐,他们并不幸福,他们以为自己固执地不放下是一种坚守,殊不知这其实是愚昧,是狭隘。
        学会放下,我们就要学会清醒地审视自己,调动主观能动性,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并且勇于放下那些暂时不需要的东西。我们还需要调整心态,调整认识问题的角度。对于放下,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放下并不会让自己一无所有,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得到,只有放得下,才能拥有更多。
        放下,是一种智慧;放下,才能收获快乐与幸福。
参考范文二:
放下与坚守
        有人说,放下是种智慧;也有人认为,不放下是种坚守。放下似乎是个矛盾体,经营人生,我们要正确看待放下与坚守。
        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放下与坚守也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所谓放下,是指放下悲伤的、有害的、不利的事物,是有选择的放弃,不是轻率的舍弃;坚守,是面对艰难困苦,也有迎难而上的干劲。
        佛说:“放下,便得自在。”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不必在乎的,有些东西是必须清空的。该放下时就放下,你才能腾出手来,抓住真正属于你自己的快乐和幸福。正如梭罗所说:“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
        正确看待放下与坚守,我们才能辩证地对待问题,才能分清利弊,才能正确把握做事的度,才能深刻理解过犹不及的道理。命运多舛的史铁生,面对残酷的现实,坚守高贵的灵魂,用笔超越了生命的困境。而当死亡来临时,放下不甘,放下对生命的不舍,干干净净地走,义无反顾。这不正是对放下和坚守的最好诠释吗?
        正确做到放下与坚守,企业才能有清醒的认识,才能把握分寸,才能稳健发展。小米公司坚持自己独特的企业理念,在飞速发展中依然坚守“保持冷静,控制欲望,控制节奏”的信条,正是这种坚守让年轻的小米异军突起。反观三鹿集团,就是放不下对金钱的欲望,才会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害人害己。
        正确看待放下与坚守,要求我们自省与加强责任感缺一不可。
作为个人,我们要保持冷静的内心,时刻提醒自己“我所追求的是否于我是重要的”,每一分努力与坚持是否有意义。作为企业,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每一位顾客,坚守道德的底线,放下功利心。
        “放下”与“坚守”并不是简单的放弃和死守。要参透两者的含义,只有靠自己在人生路上慢慢领悟。
        该放下的放下,该坚守的坚守,人生的精髓正在于此。


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 MBA考试 的相关考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ntact@51tk.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