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MBA考试《写作》模拟试题(2019-10-26)

发布时间:2019-10-26


2019年MBA考试《写作》考试共2题,分为论证有效性分析和论说文。小编为您整理精选模拟习题10道,附答案解析,供您考前自测提升!


1、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按照迈克尔•波特的战略理论,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可以采取三种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聚化战略。逐渐意识到战略重要性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在制定战略时运用西方战略理论成果。当然这样的运用需要根据国情而定,不能照搬。以差异化战略为例。虽然中国企业目前的现实状况是普遍缺乏核心技术,但这也不妨碍中国企业寻求差异化的步伐。从主观方面进行分析,差异化指的是超出竞争对手的部分,这体现在质量、服务、渠道或者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速度等方面,这些方面中国企业还是大有可为的,如果中国企业把这些方面做上去,自然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在美国,人均月收入3000美元左右,购买一台冰箱占消费者月收入的比例很低。因此,消费者对价格并不敏感,也更倾向于购买价格较高的品牌产品。这就是迈克尔•波特反复提醒中国企业家要回避价格 战的原因。而在中国,降价却是唯一能吸引消费者眼球的手段,所以中国企业深陷价格鏖战泥潭不可自拔。     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这些理论基本上是在西方经济社会中总结出来的,其成熟性、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而中国也是快速发展的经济体,所以,现代管理学对中国企业的适用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企业需要拿出些“拿来主义”精神,正所谓“首先复制就是创新”。现实是,现在国内很多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都非常粗放,经营决策往往“拍脑袋”。中国企业亟需加强学习和借鉴,从而提升各级管理者的业务能力。中国消费者现在的产品诉求越来越多元化,因此,差异化策略在中国将大有可为,只要国内企业虚心借鉴西方先进经验,中国企业实行差异化战略必定能取得成功。【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1.质量、服务、渠道、速度做上去,也不能保证消费者一定认可,忽略其他因素。
2.消费占收入比例低,不能推出对价格不敏感,也不能推出倾向选择价格较高的品牌产品。
3.降价是唯一吸引消费者手段这一判断错误,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无法推出中国企业深陷价格战泥潭。
4.现代管理学在西方的成功和中西方的相同处,不能推出其在中国一定成功,因为中西方还有差异处。
5.前文说“不能照搬”指的是要灵活使用,后文说“拿来主义”、“复制”指的是照抄西方经验,原文存在前后矛盾之处。
6.管理学应该提高的是管理能力,而非业务能力,原文显然混淆了这两个概念。
7.差异化战略必定成功的判断过于绝对,原文无法得出这么绝对的判断。

2、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日前,多地密集出台高考改革方案,有不少省市拿英语开刀。但一个数万人的在线调查显示,竟然有七成网友支持“数学滚出高考”,看来许多人厌恶数学甚于英语。
        为什么数学应该滚出高考?因为初高中学的那些数学几乎没什么用。大多数人工作后基本不用数学,用也不过仅限于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范围。中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学习立体几何的公理与证明,添辅助线的特殊技巧,椭圆、双曲线与抛物线的表达式,微积分……牺牲了多少脑细胞,浪费了多少青春。为什么要学这些以后根本用不上的东西?
        当然有人说,学数学能够训练我们的逻辑思维呀。但不学数学难道就不能掌握逻辑思维了吗?有心掌握逻辑思维的人,学点逻辑学就够了。何况大部分工作是重复性、事务性的工作,第一对数学基本没有要求,第二对逻辑思维基本无特殊要求,能够按照上级的指示或规定的流程去做就行了。在这个意义上,让中学生普遍学那么高深的数学根本没有必要,他们完全可以学习对以后工作更有用的课程,比如礼仪呀、驾驶呀等等。
        其实,学数学只是考试的需要而已。但正是遴选的考虑导致了数学教育的异化。不就是要确定哪些人有资格上大学,哪些人没资格吗?为了把大家的差距拉开,就加大课程的难度。这就把所有中学生都卷进来了。须知,以后真正会走上学术道路的是少数,大部分人是常人,从事一份通常的工作,中学课程就得为这个服务,而不是异化成为了高考。【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

参考范文:

《数学真该退出高考吗》

        数学真该退出高考吗?至少上文在逻辑上不能必然地推出这一结论。
        首先,这次在线调查是否具有代表性?也许被调查者大都是一些数学没学好、对数学有偏见、仅仅从事底层体力工作的人。而更多几千万上亿的未被调查者却可能认为,学数学很有用,高考考数学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什么叫有用?什么叫没用?也许学习一定难度的数学可以很好地训练我们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清晰严谨的逻辑思维、有条不紊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品质和能力可能最终决定了我们的工作能力和效率,怎能说对工作没用?
        再次,学习逻辑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训练逻辑思维,推不出就不要学数学。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双管齐下,既学逻辑,又学数学,也许对我们逻辑思维的提升能产生更好的化合和乘数效应呢?
另外,日常工作的重复性和事务性也未必能推出不要学数学。也许有了较强的数学和逻辑思维,你就能用比别人更简单有效的方法更快更好更多地完成工作;更准确、甚至创造性地理解和执行上级的指示或流程。这难道不比某些驾驶等低级的实用课程更有用?
        最后,不通过一定难度的考试,又怎么能判断哪些人适合、哪些人不适合读大学呢?中学的数学难度普遍降低之后,会不会损害那些将来读大学的人的数学基础?何况,如果你真觉得自己不想或不适合上大学,你完全可以选择职高而不是为升大学准备的普高啊。
由于上文推理如此漏洞百出,所以,数学是否应该退出高考,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一天,一位成功学大师在开始演讲之前,问在座的学员:“世界的最高峰是哪一座山?”“珠穆朗玛峰。”学员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它的海拔有多高?”“原来是8848米,现在是8844米。” 学员们仍然异口同声地回答说。
      “那么,世界上的第二高峰是哪一座山?”这一问,把绝大部分的学员都问得面面相觑,虽然过了一会儿,台下稀稀落落地开始有人试图回答,但几乎没有人能说得准的,等到成功学大师再问“它的海拔有多高”时,台下就更是鸦雀无声了。 
     “好,我今天的演讲就从这里开始。”成功学大师深有感慨地说。【论说文】

答案解析:

参考范文:

《要做,就做第一》

        一位成功学大师在演讲前问学员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学员不但能答出珠穆朗玛峰,而且还能准确说出其高度,可当问到第二高峰,却没有人知道。可见,只有做到第一,才能在这个世界上脱颖而出。
        每个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人都渴望受到别人的瞩目,但往往只有比别人优秀的人才能真正得到众人的青睐。在总统竞选中,只有得票数第一的人,才能当选;在奥运会上,虽然第二和第一很可能只是差之毫厘,但是只有世界冠军国家的国歌才会在运动场上奏响;在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只有第一的,而从来没有记录过第二的……所有这些,难道还不足以说明只有“第一”才具有的独特价值吗?
       正因为人们眼里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悉尼奥运会和雅典奥运会让世人记住了索普,虽然,那时一个名叫菲尔普斯的美国游泳小将也已经得了好几块金牌,但当时出尽风头的不是他,而是索普,因为索普才是当时世界泳坛的第一。不过,08年的北京奥运会却几乎可以看作是菲尔普斯一个人表演。因为他不仅获得了他所有8个参赛项目的金牌,并且也成为了奥运史上一次获得金牌最多的人。
       在北京奥运会上,菲尔普斯确实登上了泳坛乃至世界体坛的顶峰,让所有对手高山仰止。为此,各国媒体竞相采访他,美国NBC电视台亦全程跟踪并反复播放菲尔普斯的比赛。而很多人对于几乎每次领奖都站在菲尔普斯右下方的一位匈牙利选手视而不见。对于场场比赛都遭遇菲尔普斯的他来说,或许他心中的郁闷只能用“既生瑜,何生亮”来描述了。
       堵车的郁闷永远只是属于落后司机的。快者越快,慢者越慢,每一个开过车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那么,就让我们在人生奋斗和企业经营的高速公路上,开足马力,跑在第一吧,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道路就将是无限的,风驰电掣的我们享受到的也将是光速一样的绝对自由和超越了整个世界之后的极限快感!

4、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美国南北战争初期,占有绝对优势的北方军在战争中却连连失利,即使林肯多次换将,也仍不见效。
        一天,林肯听到有人说:“现在是北方一群没有缺点的将军被南方一群有缺点的将军打得一败涂地。”尖锐的嘲讽令他很恼火。但冷静下来后,他不得不承认正是自己用人失策才导致北方军失败。南方军用人只考虑此人是否对作战取胜有利,而林肯却更愿意选择那些“无缺点”的将领。
        于是,林肯果断任用“傲气十足”、“好酒贪杯”的格兰特为作战总司令。任命一公布就立刻引来一片反对之声,但是林肯顶住压力,力保格兰特。果然,格兰特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打败了南方军。【论说文】

答案解析:

大胆重用有缺点的人才

        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改变用人思路,大胆重用有缺点、但会带兵打仗的格兰特。而格兰特也果然仅用一年时间就扭转战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领导,应该学会大胆重用有缺点的人才。

        首先,任何现实的人才都必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人无完人,谁身上没有缺点?格兰特身上有缺点,原先的将领看似“无缺点”,但实际上他们身上就有最大的缺点——不会带兵打仗。因此,如果非要求全责备,世界上就会无人可用,历史上姜太公就会因为年纪太大、管仲就会因为早年贪生爱财、陈平就会因为曾经盗嫂受金……都只能默默无闻地终老一生,而他们的领导也许就无法成就自己的丰功伟业。

        其次,有缺点的人或许最具本岗位所需核心能力。格兰特是有骄傲、贪杯的缺点,但瑕不掩瑜,这些并不妨碍他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将军。同样,抗清名将袁崇焕很自负、爱说谎,太平天国杨秀清表现欲极强,甚至喜欢当众训斥洪秀全。但毫无疑问,他们都是当时无可替代的军事天才。有他们指挥,就能大获全胜;杀了他们,就只能节节败退。

        最后,有缺点的人才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机遇。一个人因为有缺点过去一直未被重用,现在忽然得到领导的信任并赋以重任,自然就会更加珍惜这难得的机遇,更加努力出色地完成任务,以展现自己的才能。相信北方军最后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就源于格兰特被这次破格重用所激发出来的无限潜能。无独有偶,韩信在汉军里曾经坐法当斩、曾经半路出逃——否则哪会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但刘邦既往不咎,竟然拜韩信为大将军。后来,韩信果然不负重望,终于帮助刘邦夺得了天下。

        凿石索玉,剖蚌求珠。让我们向林肯学习,学习他在合适的岗位上大胆重用有缺点的人才——这样我们也许就能扭转战局,转败为胜!

5、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据《财经》消息,央企主要负责人的薪酬调整方案初稿已经草拟完毕并开始征求意见。其主要建议是,央企与国有金融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将削减到现有薪酬的30%左右,削减后年薪不超过60万元。央企主要负责人将降薪70%的新闻传出后,引起一大批网民的热烈争论。
        正方:数据显示,前年央企主要负责人平均薪酬72万元;去年四大国有银行主要负责人的薪酬大部分超过100万元。和城镇职工平均薪酬相比,这些数字看起来很高,但和私企、同类外企相比,真不算高。去年美国花旗银行全球首席执行官Michael Corbat薪酬是1450万美元。降低央企高管薪酬,恐影响企业运营的效率。
        另外,明智的央企薪酬改革应该只改增量、不改存量,尊重既得利益,以减少改革的阻力,确保改革顺利推进。把央企高管的薪酬一下子降70%,谁受得了啊?要是现在的高管消极与隐性地抵制改革、横在位置上不干事,会给企业带来多大的损失?改革也要讲智慧、讲策略,要善于争取改革对象的配合,而不是粗暴地把改革对象推向对立面。
        反方:这次改革将央企高管分为市场竞聘和组织任命两种,降薪的是后者。根据《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国企高管究竟该拿多少钱》的说法:如果是国家雇员,那么,原则上以较高级别的国家公务员薪酬为基本参照,加上体现经营业绩和风险报酬的激励性报酬;如果是企业雇员,那么,其薪酬同企业效益直接挂钩,可以拿到与非国有企业同类高管收入水平相当的报酬。所以,不会影响企业运行的效率。
        而且,组织任命的主要负责人即使降薪了,仍有体面的薪酬,60万年薪是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去年为18311元)三十多倍。【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

参考范文:

《热议之后的逻辑分析》

        央企负责人降薪的新闻引发网民热议。下面我们对这些议论做一些逻辑的分析。
        首先,正方以现有央企负责人的薪酬和私企外企比不算高来反对降薪,有机械类比的嫌疑。现有央企大部分经营的国家垄断性资源,而非单纯的市场资源,所以,市场竞争和经营风险自然要比私企外企性少很多,因此央企负责人的薪酬同理就应该比它们低一些。
        其次,新闻说降薪的是央企主要负责人,正方后来却把它偷换成了普遍的央企高管。也许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并没有降薪,而且央企主要负责人来央企工作目的可能只是为了升官而不是为了发财,这样,他们降薪未必会影响他们的工作乃至整个企业运营的效率。
        再次,正方的预设“改革应该只改增量、不改存量”也未必成立。既得利益者终究只是少数,改革不合理的既得利益也许能赢得更多的未获既得利益者的拥护,这样可能会更有利于改革的顺利进行。至于少数胆敢对抗改革的顽固派,撤职换人不就解决了吗?
        另外,反方的推理也有问题。降薪的只是组织任命的那些人,推不出此次降薪不会影响企业运行的效率。也许负责人降薪后会认为,同是央企管理人员,为什么我作为负责人,薪酬却比我的下属雇员还要低?这种同工不同酬的不公平感很可能就会导致他们消极怠工。
        最后,就算降薪后的年薪比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也推不出反方所谓的此次降薪可行的结论,因为这个标准本身并不科学。央企负责人的能力、贡献和工作强度都是普通老百姓不可同日而语的。
        所以,上述热议还有待进一步的商议。

6、分析下列论证中存在的缺陷与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述。
     “80后”一代出生在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社会发展刚开始起步,各种条件不够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90后”一代则享受到的是富裕、安稳的生活环境,他们没有更多的生活压力。
     “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他们更加自私、无理、冷漠。父母对子女面面俱到的照顾,使他们没有独立的思考空间,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导致两面性和逆反心理。这一代青少年欣赏的都是影视明星,可以看出他们没有信仰和真正的偶像。也正是个别明星的不当行为误导了“90后”的行为,出现了传统价值观的丧失。
     “90后”没有用我们成年人希望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想法,更多的是“非主流”。因此,“90后”是信仰缺失、爱心缺失的一代。【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论证结构分析
[1657201703161-image/008.jpg]
论证关系分析
论证一:“90后”享受富裕安稳的生活环境→他们没有更多的生活压力
①来自“生活环境”的压力只是“生活压力”的一部分,可能“生活压力”更多来自“心理”环境。
②生活压力除了与物质生活环境有关,还受其他因素共同影响,比如国家的政策、上一代父母财富的积累、良好心态以及自身的努力、奋斗的精神等。
③“90后”享受到的是富裕、安稳的生活环境,但他们多是独生子女,赡养老人压力更大,或许因为社会的发展、人口的膨胀、“90后”面临着更多的压力,比如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竞争压力等。
论证二:“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更加自私、无理、冷漠
①自私、无理、冷漠不是独生子女的代名词,材料将二者建立联系并没有提供充分的理由。
②“9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可能比其他年代的独生子女更加独立,更有自己的思想。并且或许正是因为他们是独生子女,他们更愿意与别人交流,因而不会更加自私、无理、冷漠。
论证三:“90后”欣赏影视明星→没有信仰和真正的偶像
①有些影视明星作为公众人物,没有展现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修养。由此为依据,论证“90后”欣赏影视明星便没有真正信仰,则是以偏概全。
②不良的社会风气、过于开放的媒体环境使“90后”更早地、更便捷地接触到更广泛的社会环境和事物,而这也加大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和道德信仰对其影响,而非个别明星便能起作用。
③“90后”欣赏影视明星,这部分影视明星可能会表现出良好的品质,比如经常做公益慈善项目,而90后青少年受其影响,可能会树立崇高的信仰,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论证四:“90后”没有用成年人希望的语言和方式表达想法→他们是信仰缺失、爱心缺失的一代
①现在的“60后”“70后”们,也曾经历过喇叭裤、蛤蟆镜这样看似异样的时代。任何一代人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是表现方式不同。由于社会行为方式的变化,几乎每代人都会经历这种“非主流”的过程。
②导致“90后”信仰缺失、爱心缺失,可能不是因为他们“非主流”的思想和行为,可能是由于他们缺乏正确的鉴别能力,容易受到周围不道德的人或者行为的影响。
③“90后”没有用成年人希望的语言和方式表达他们的想法,也许他们更加独立自主、有自己的思想、有独创性,并且树立了崇高的信仰,充满了爱心。

7、分析下列论证中存在的缺陷与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述。
       在2008年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中,“网络民意”又一次成为耀眼的关键词。这说明“网络民意”才是最需要关注的民意。“华南虎事件”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无不和“网络民意”的表达脱离不了关系。越来越多的官员在重视“网络民意”,这也是“网络民意”最能代表民意的关键所在。作为一个新的媒体,网络所覆盖的读者面,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对于一份报纸,上百万的发行量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了,而网络中一个热门帖子的点击率就可能超过它。因此对传统媒体中所谓主流的民意都不应该进行过多地考虑。网民作为一个特定的、意见接近的群体,这些人并不是“乌合之众”。能够上网的人,都有较高的学历,那么他们也会有较高的素质去表达真实的民意。从传媒学和政治学的专业立场来说,就应该尊重所有群体的言论自由,维护所有的公共言论平台。在这个意义上,追问网络民意的真实性可能会有一种危险,就是忽视个体声音。只要发言人是真实存在的,他的意见就是真实的,就应该受到重视。【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论证结构分析
[1657201703161-image/016.jpg]
论证关系分析
论证一:“网络民意”成为耀眼的关键词→“网络民意”是最需要关注的民意
①“网络民意”又一次成为耀眼的关键词并不能说明“网络民意”才是最需要关注的民意。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网络新词相继产生,“网络民意”亦是如此,但认为其是最需要关注的民意是站不住脚的。
②“网络民意”只有符合多数人的心声,表达大多数人的意愿,得到人民支持和拥护,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才是最需要关注的民意。
③“网络民意”成为耀眼的关键词,许多网民在网上发表评论,但也可能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以此发表不真实的言论,甚至诋毁某人、某事件甚至于社会,这些情况反而会破坏网络民意的真实性。
论证二:“华南虎事件”问题的解决→与“网络民意”的表达有关
“华南虎事件”只是一个独特的事件,不能由此得出与“网络民意”的表达脱不了关系。
论证三:越来越多的官员重视“网络民意”→“网络民意”最能代表民意
①是否让网络民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民意取决于多个方面,例如网络受众面广,网络民意比较客观公正,真实性高,这些都具备才能充分说明网络民意最能代表民意。
②越来越多的官员在重视网络民意,说明网络民意为官员了解民意、民情增加了一个途径,但是不代表大部分人都上网并在网上发表言论,比如:有些贫困山区的人们无法上网,那么从何处了解他们的意见呢?
论证四:网络所覆盖的读者面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对传统媒体中所谓主流的民意都不应该进行过多地考虑
网络所覆盖的读者面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并不能推出对传统媒体中所谓主流的民意都不应该进行过多地考虑这一结论。不同媒体面对不同的读者,代表了不同的“民意”。
论证五:能够上网的人都有较高的学历→有较高的素质去表达真实的民意
①该论证显然是强拉因果。“高学历”和“高素质”间没有必然联系。能否表达真实民意和个人的学历并不息息相关。高学历犯罪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②有较高的素质去表达真实的民意可能不是由于上网的人有较高的学历,而是因为表达民意的人本着客观、真实的态度,即使没有较高的学历,也能表达真实的民意。
③许多具有高学历的网民受社会负面人物、负面新闻报道的影响,往往在网上发表消极的甚至是威胁社会安定团结的言论,这些人不具有较高的素质,也没有表达出真实的民意。
论证六:发言人真实存在→意见真实并应受到重视
①发言人的意见有一定意义和价值,能客观体现民情民意,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宝贵的建议,能够反映群众心声,才会受到重视。
②发言人真实存在不代表他的意见就是真实的,就应该受到重视。发言人的意见具有主观性,能否受到重视是根据发言人的意见是否具有价值决定的,即使真实可靠,但是没有价值,依然不会受到重视。

8、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汉语能力测试怎么看?
       从今年开始,教育部、国家语委将在某些城市试点推出一项针对国人的汉语水平考试——“汉语能力测试(HNC)”。该测试主要针对汉语为母语的人的听、说、读、写四方面的综合能力,并将按照难度分为各个等级,其中最低等级相当于小学四年级水平(扫盲水平),最高等级相当于大学中文专业毕业水平。考生不设职业、学历、年龄限制,可直接报考。公众对于这项新事物,支持和反对的意见都有。
       支持者认为,在世界各地掀起学习汉语热潮的今天,孔子学院遍地开花,俨然一个“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的时代就要来临。但是国人的汉语能力令人担忧,如提笔忘字、中英文混杂、网络用语不规范等现象普遍存在。目前大家都感到母语水平下降,但是对差到何种程度,差在哪里,怎么入手解决无人能言。而汉语能力测试有一个科学的评测标准,可以帮助应试者了解其汉语水平在特定人群、地域中的位置。这样的测试一定会唤起大家对母语文化的重视。
       以下几种是代表反对观点。观点一,汉语学习更多的是培养一种读书氛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能太功利;汉语要保存,要维系,需要培养的是修养而不是一种应试能力;在当前汉语衰退的环境下,要让汉语重新“热”起来,应从维系汉语文化的长远发展着手,营造一种大众的、自由的、向上的母语学习环境。观点二,中国的孩子在中国的土地上学习母语有完整的教育体系,在这种情况下,这项测试的诞生不仅是一种浪费,还严重干扰了当前的汉语教学;汉语的综合水平量化,就是使得原本丰富生动的语言扭曲化、简陋化。观点三,对于把汉语作为母语的中国人来说,汉语会用会说就可以了,不是人人都要成为作家,汉语类的能力测试更适合外国人来考。
(摘编自《汉语考试族群成员汉语能力测试怎么看?》(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8月8日;《国家汉语能力测试10月份在江苏等地试点》(中国日报)2011年8月14日。)【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论证结构分析
[1657201703161-image/033.jpg]
论证关系分析
论证一:孔子学院遍地开花→“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的时代就要来临
①“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的时代就要来临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例如,全世界的人都特别喜欢中文,愿意学习中文,并用中文进行交流等,而孔子学院遍地开花仅是其中一个因素而已,仅凭它是不足够的。
②支持者从孔子学院的发展直接推导出“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的时代就要来临的结论,显然缺乏依据。孔子学院数量虽然多,但是无法判断去孔子学院学习汉语和说汉语的人增加了,可能仅是对汉语文化感兴趣。
论证二:国人的汉语能力令人担忧→支持汉语言能力测试
材料认为“国人的汉语能力令人担忧,如提笔忘字、中英文混杂、网络用语不规范等现象”普遍存在,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有人故意在网上发些错别字,即同音词搞怪,比如:蜀黍、童鞋、蓝瘦香菇等,因此,无法推出应该支持汉语言能力测试。
论证三:汉语能力测试有一个科学的评测标准→帮助应试者了解其汉语水平在特定人群、地域中的位置
即便汉语测试是科学的测试标准,但每个地方对标准的判断和理解不同,因此未必能帮助应试者了解其汉语水平在特定人群、地域中的位置。
论证四:汉语能力测试→一定会唤起大家对母语文化的重视
①“这样的测试一定会唤起大家对母语文化的重视”判断过于绝对,有可能这样的测试反而成了某些利益机构的工具。与之相比,设立相应的有关汉语文化的游戏、举办相应的汉语文化比拼活动、知识竞答都可以增加大众对汉语文化的兴趣。
②即使参加了这种测试,应试者对其汉语水平测试的不理想能否转化为对汉语的重视不得而知,也可能是“自暴自弃”,不再重视汉语文化。
论证五:汉语学习更多地是培养好的阅读习惯,培养的是修养而不是一种应试能力→反对汉语言能力测试
汉语言能力测试能够帮助国人了解自己的汉语水平,有针对性地改进,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也有助于培养好的阅读习惯和修养,因此其未必反对汉语言能力测试。
论证六:营造一种大众的、自由的、向上的母语学习环境→让汉语重新“热”起来
①要想让汉语重新“热”起来,除了营造好的母语学习环境外,还需其他因素共同作用,比如:学生要对母语产生兴趣,愿意积极学习母语,老师要在母语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强调母语的重要性等。
②营造的母语学习环境只能使那些原本就喜爱汉语的人更加喜爱,对于那些原本就不喜爱的人来说这种环境可能于他无用。
论证七:学习母语有完整的教育体系→汉语言能力测试干扰了当前的汉语教学
①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汉语测试与当前的汉语教学产生严重冲突,属于论述者主观臆断。母语教育体系的完善与汉语言能力测试两者并非互斥关系,只是两者的侧重方向不同。
②即使有完整的母语教育体系也并不能说明中国孩子的汉语水平良好,反而通过测试,可以使孩子通过自身的学习更好地了解汉语,对汉语教学还可以起到辅助的作用并非浪费。
论证八:汉语的综合水平量化→原本丰富生动的语言扭曲化、简陋化
①“汉语的综合水平量化,就使得原来丰富生动的语言扭曲化、简陋化。”这个结论过于绝对,综合水平量化并非就是让语言扭曲化和简陋化,犯了“非此即彼”的错误。
②汉语水平量化有助于评定等级,使人们对汉语的认识更为具体和明确,因此对其的学习也将更有针对性,有利于大家提高汉语水平而不是将原本丰富生动的语言扭曲化和简陋化。
论证九:对于中国人来说,汉语会用会说就可以→汉语能力测试更适合外国人考
“对于把汉语作为母语的中国人来说,汉语会用会说就可以了,不是人人都要成为作家,汉语类的能力测试更适合外国人来考。”这个说法过于片面,语言学习不但是语言交流,还包含文字记录、传承等,记录和写作也不仅仅是作家的技能,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记录和使用。因此,中国人更应该进行汉语能力测试,而非外国人。
参考范文:

似是而非的论证
        上述材料中的支持方和反对方通过系列分析,试图论证“国人是否应该进行汉语能力测试”。然而,其论证过程是值得商榷的。
       “孔子学院遍地开花”并不意味着“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的时代就要来临了。孔子学院数量多少与外国人学习中国话的人数的多少没有必然的联系。孔子学院数量虽然多,但是可能去孔子学院学习汉语专业的人很少,而且可能开口说汉语、用汉语进行交流的人也很少,因此不能得出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的时代就要来临了。
        汉语能力测试能帮助应试者“了解其汉语水平”不必然会“唤起大家对于汉语的重视”。有可能这样的测试反而成为某些利益机构的工具。除了汉语能力测试外,其他的方式可能更有助于唤起大家对于汉语的重视,例如设立相应的有关汉语文化的游戏、举办相应的汉语文化比拼活动、知识竞答等。
        学生“有完整的汉语学习体系”就能说明“汉语能力测试是一种浪费”且“干扰汉语教学吗?”即使有完整的母语教育体系也不能说明中国孩子的汉语水平好,反而通过测试,可以使孩子发现自己的盲区,进而更好地学习汉语,对汉语教学还可以起到辅助的作用并非浪费。
        汉语综合水平的“量化”并不必然得出原来丰富生动的语言“扭曲化、简陋化”。汉语水平量化有助于评定等级,可能会使人们对汉语的认识更为具体和明确,因此对其的学习也将更有针对性,有利于大家提高汉语水平而不是将原本丰富生动的语言扭曲化和简陋化。
       “对于中国人来说,汉语会用会说就可以”不一定能推出“汉语能力测试更适合外国人考”。当今时代,很多中国人虽然会用会说汉语,但是可能水平比较低,他们可能本身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通过汉语能力测试,他们可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更加努力地学习汉语,因此中国人也需要汉语能力测试而非一定只适合外国人考。
       综上所述,若想得出合理结论,上述论证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9、分析下述材料,准确审题立意。
        一个人有一张出色的由黑檀木制成的弓。他用这张弓射得又远又准,因此非常珍惜它。有一次,他仔细观察它时,说道:“你稍微有些笨重!外观毫不出色,真可惜!——不过这是可以补救的!”他思忖:“我去请最优秀的艺术家在弓上雕一些图画。”于是他请艺术家在弓上雕了一幅完整的行猎图。
        “还有什么比一幅行猎图更适合这张弓的呢!”这个人充满了喜悦,“你正应配有这种装饰,我亲爱的弓!”说着,他就试了试:他拉紧了弓,弓却断了。【论说文】

答案解析:分析提示
弓为什么会断?原因在于猎人完全根据个人喜好,过分看中了弓的外表。因此:
①人们往往凭自己的主观好恶来做判断或行动,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②重外表而轻内在,舍本逐末,将会贻害无穷。
③任何事物都会有残缺,不必事事苛求完美。
参考范文一:

重外表而轻内在,将会贻害无穷
        弓为什么会断?原因在于猎人完全根据个人喜好,过分看中了弓的外表。因此,重外表而轻内在,将会贻害无穷。
       重外表而轻内在是指只注重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不注重事物的本质。正如材料中猎人比较重视事物的外表,觉得弓外观不出色,比较笨重,于是请最优秀的艺术家在弓上雕一些图画。本来弓射得又远又准,结果在修饰之后,一拉弓反而断了。
       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因而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所以,我们不要只注重外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注重事物的本质。
       在现实生活中,重外表而轻内在,容易误导我们的价值观,使我们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无法做出准确判断。商纣王在殷商极为强盛的时期,迷恋美色,荒理朝政,日夜宴游。后周武王乘机发动诸侯伐纣,经牧野之战,一举灭商。由此可见,重外表而轻内在的危害性非常大。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首先,我们在思想上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注重事物的内在,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行动上,我们一定要勇于调查研究,不要只注重外在,而忽视真实的内在,要辩证地看待问题。
        重外表而轻内在,将会贻害无穷。因此,我们要杜绝这种现象,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范文二:
追求本色,点亮生活
        良弓的本色是射击的远和准,然而追求了外观的精致,使它被轻易折断,毫无价值。可见,注重外表是小聪明,追求本色才是大智慧。
       追求本色,点亮生活。
        本色是指生命未经装饰本来的样子。追求本色,则是追求真我的过程。
        注重外表的人,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为得到短暂的利益而沾沾自喜,殊不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最终将误入歧途以失败而告终。追求本色是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从而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或许在短期内平平凡凡,但长久地坚持与付出终会得到命运的眷顾。
追求本色,方能自我开脱。
        作家毕淑敏曾主张“造心”,心为血之海,追求本色可以帮助我们打造平衡的心境,在生活中寻找快乐,寻找安慰,寻找解脱。这样卑微的人生就有了方向,有了动力,有了前进的勇气。
追求本色,亦能自我开拓。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有句名言:“人生如牌局,发给你手中的牌代表决定论,而如何玩手中的牌则是自由意志。”打错牌、打败牌,根本原因是没有追求生命的本色。只有追求本色,才能让人生发挥最强大的光和热,开发出无限的潜能,把握住无限的机遇,开拓自我。
        俯视诱惑,追求本色,要求我们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诱惑,做到不动摇,不盲从。
        平视自身,追求本色,要求我们审视内心,认识真真正正的自我,做到脚踏实地,躬身践行。
        仰视圣贤,追求本色,要求我们学习圣贤的高尚品质,取长补短,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在红尘中有独处的心,在独处时有红尘的怀抱。
        追求本色,点亮人生。

10、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说文】

答案解析:参考范文一:

低调,是一种态度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出自《论语·阳货》的话告诉我们:低调,是一种态度。
        低调是谦逊,是慎独,是有阅历而不张扬,是有内涵而不放肆的一种态度。低调是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专心写书的态度,也是他获奖后不高居、不傲视的态度。
        华人首富李嘉诚人人皆知,他白手起家,通过艰苦奋斗,纵横商界,创造了无数商业神话。虽然他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但是,他并没有骄傲自大,而仍以一种低调的姿态面对外界给予的鲜花和掌声,认真做自己,踏实做企业,不为名而躁,不为夸而飘。这使他不仅赢得了外界的尊重,也为他的企业带来了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低调,是一种谦逊的人生态度,在李嘉诚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相反,若不以低调的态度处理所遇到的人和事,则我们很难达到预定的目标甚至会走向失败,贻笑大方。史玉柱在经营他的商业大厦时,曾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而促使他在商业领域摔大跤的原因不免使人想起他的不低调,原本7层楼的办公大厦在外界的吹捧附和下史玉柱决定建到70层,这看似宏伟之举最终拖垮了巨人集团,也使得史玉柱由亿万富翁变为亿万“负”翁。后来他感慨:“低调做事,成功之本,企业之根。”足以见低调是一种何等重要的态度。
        既然低调如此重要,我们又该如何做到低调呢?要想做到低调,我们就要遇事不张扬,以收敛和宽容的方式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收敛可以使我们学会平静祥和,宽容可以让我们温文尔雅,两者的结合有利于我们学会并保持低调的人生态度。同时,多与低调的人接触,远离浮夸和焦躁的人与事。与低调的人相处,如同欣赏一幅水墨画,韵致悠然,让人心旷神怡。
        低调做人,淡定从容,儒雅而智慧,是一种积极的态度。
参考范文二:
规律意识不能丢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说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常生长。天说什么话了吗?即强调了万物所遵循的规律的重要性,因此,规律意识举足轻重,规律万不可丢。
        规律在自然界中是指万物从存在、发展再到巅峰直至灭亡的过程,而在人类社会中,规律又表现出一种客观趋势,体现了人们共同的渴望和诉求,是唯物史观中社会前进发展的必然。
        于个人而言,规律意识如活水之源,于国家而言,规律意识便如巨木之本。
        个人拥有规律意识,方能产生坚定的信念,能够为民谋福祉,为国筑明天。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因领导反种族隔离制度的组织而被白人政府判罪入狱,然而在狱中,当他得知国内外推翻种族隔离制度的呼声愈发高涨时,他懂得了建立自由与平等的制度与国家乃是人民的愿望,乃是必然规律,于是他振作精神,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领导狱外人民进行反抗运动和斗争,在各方帮助下最终获释,也终于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南非。
        国家拥有规律意识,方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方能推动国家间的合作,方能赢得他国尊重。在社会进步、精神文明蓬勃发展的今天,渴望和平、尊重历史、携手发展已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之音,已是世界前进的必然规律。然而日本却不顾史实修改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罪行,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这些偏离规律的行径遭到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的强烈谴责,也更激发人民表达“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的愤怒。
        规律意识不可丢,要求个人审时度势,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寻规律,并且在利用规律,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更要实现社会价值;要求国家站在正义的立场,维护各国人民的利益与感情,与违背人类诉求的做法划清界限,唯此,才能屹立于世界人民拥护的巅峰。
        让规律这棵常青树,永远葱茏、茂盛!


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 MBA考试 的相关考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ntact@51tk.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