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MBA考试《写作》历年真题(2019-11-07)

发布时间:2019-11-07


2019年MBA考试《写作》考试共2题,分为论证有效性分析和论说文。小编为您整理历年真题10道,附答案解析,供您考前自测提升!


1、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写道:“自我意识是从感性的和知觉的世界的存在反思而来的,并且本质上是从他者的回归。……自我意识只有在一个别的自我意识里才获得它的满足,它才是真实的自我意识。”【论说文】

答案解析:

参考范文一:

三点式范文《自我依存于他者》

        黑格尔的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自我从来就不是一座孤岛,而是紧紧地依存于他者。
        首先,在他者眼里我就是个他者。不管你如何把自己的那个“我”看得多么高高在上,在别人看来,你我也许都不过是芸芸众生中一个普普通通的“他者”而已,和张三李四、路人甲乙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所以,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他者,也许就会少了很多狂妄的不可一世和幼稚的自我中心。
        其次,我的在世存在要基于他者。没有作为他者的父母,这个世界就不会有我。没有作为他者的地球、太阳、空气、水、食物……我也难以存活。没有祖传的语言文化,没有教我思考和生活技能的师长,我就不可能作为一个“人”而存在。所以,我们真的要由衷地感恩这许许多多养我育我的“他者”。
        再次,我的自我认知要基于他者。没有遭遇他者,人就不会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只有他者出现并为我的存在划出界限之后,我才认识到:哦,那是他,这是我。所以,自我意识本质上乃是一种“从他者的回归”。现代人作为社会性的存在,自我更是一种镜像:对自我的评价,美丑肥瘦、聪明愚蠢、优点缺点,甚至自己的数学和作文好不好……无不是在和他人的比较中才能真正客观地认识自己。
        最后,我的自我实现要基于他者。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任何人在获得生存和安全的保障后,都会渴望自我实现。但真正的自我实现从来不是那个狭隘自私的自我的实现,而是社会性大我的实现。为什么我们这么努力?表面是在为自己,其实,赢得他人的承认、尊重和爱,在一个个“别的自我意识里”获得满足,才是我们努力和拼搏的真正动力。
        虽然现实生活中某些具体的他人让人讨厌,但从哲学的角度看,请你千万不要在根本上厌恶或拒斥别人,更不要说“他人就是地狱”。热爱他人吧,他人才是我们存在的根。


参考范文二:

八股式范文《自我依存于他者》

        黑格尔的这段话似乎是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略显深奥、但又十分重要的哲学道理:真实的自我意识,本质上乃是从他者的回归。
        为什么说自我乃是从他者的回归?因为无论是从自我存在,还是从自我认知角度看,他者都是自我的基础,自我都依存于他者。没有作为他者的父母、环境、食物,我就不可能存在;没有他者为我划出界限,我就意识不到自我的存在。而对于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人来说,自我意识更像是一种镜像,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美丑肥瘦、聪明愚蠢、优点缺点、能力高低……无不是在和他人的比较后才回过来对照、认识自己的。
        认识到这个道理,对我们做人有什么启发?显然,只有我们深切意识到自我依存于他人,脱离他人之后的自我,就等于空洞苍白的零,我们才会在存在论层面上重视他人、接受他人、尊重他人;我们才能进一步理解,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其实就是走出狭隘自私的小我、具有大我意识的人;我们才有可能像范仲淹、袁隆平、马云一样,为了写出那个丰富大写的自我,我就必须要心系他人,胸怀天下,为更多的他人创造价值,努力赢得更多他人的承认和尊重!
        反之,认识不到自我乃是他者的回归,很可能就会完全忽略和无视他者,或者简单地把他者看作是自我的绝对对立物,而加以拒绝、排斥。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是很容易走向自我封闭、自我孤立,因此最后也是很容易走向自我毁灭的绝境的。这样的人不仅注定会人际关系紧张,而且也难成大事,因为任何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在这样一个社会化分工合作的时代,你堂吉诃德式的单枪匹马,又能做成些什么呢?
        总之,我们必须从哲学上对自我和他者的关系有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从容地面对必须要面对的他者。

2、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据《财经》消息,央企主要负责人的薪酬调整方案初稿已经草拟完毕并开始征求意见。其主要建议是,央企与国有金融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将削减到现有薪酬的30%左右,削减后年薪不超过60万元。央企主要负责人将降薪70%的新闻传出后,引起一大批网民的热烈争论。
        正方:数据显示,前年央企主要负责人平均薪酬72万元;去年四大国有银行主要负责人的薪酬大部分超过100万元。和城镇职工平均薪酬相比,这些数字看起来很高,但和私企、同类外企相比,真不算高。去年美国花旗银行全球首席执行官Michael Corbat薪酬是1450万美元。降低央企高管薪酬,恐影响企业运营的效率。
        另外,明智的央企薪酬改革应该只改增量、不改存量,尊重既得利益,以减少改革的阻力,确保改革顺利推进。把央企高管的薪酬一下子降70%,谁受得了啊?要是现在的高管消极与隐性地抵制改革、横在位置上不干事,会给企业带来多大的损失?改革也要讲智慧、讲策略,要善于争取改革对象的配合,而不是粗暴地把改革对象推向对立面。
        反方:这次改革将央企高管分为市场竞聘和组织任命两种,降薪的是后者。根据《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国企高管究竟该拿多少钱》的说法:如果是国家雇员,那么,原则上以较高级别的国家公务员薪酬为基本参照,加上体现经营业绩和风险报酬的激励性报酬;如果是企业雇员,那么,其薪酬同企业效益直接挂钩,可以拿到与非国有企业同类高管收入水平相当的报酬。所以,不会影响企业运行的效率。
        而且,组织任命的主要负责人即使降薪了,仍有体面的薪酬,60万年薪是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去年为18311元)三十多倍。【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

参考范文:

《热议之后的逻辑分析》

        央企负责人降薪的新闻引发网民热议。下面我们对这些议论做一些逻辑的分析。
        首先,正方以现有央企负责人的薪酬和私企外企比不算高来反对降薪,有机械类比的嫌疑。现有央企大部分经营的国家垄断性资源,而非单纯的市场资源,所以,市场竞争和经营风险自然要比私企外企性少很多,因此央企负责人的薪酬同理就应该比它们低一些。
        其次,新闻说降薪的是央企主要负责人,正方后来却把它偷换成了普遍的央企高管。也许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并没有降薪,而且央企主要负责人来央企工作目的可能只是为了升官而不是为了发财,这样,他们降薪未必会影响他们的工作乃至整个企业运营的效率。
        再次,正方的预设“改革应该只改增量、不改存量”也未必成立。既得利益者终究只是少数,改革不合理的既得利益也许能赢得更多的未获既得利益者的拥护,这样可能会更有利于改革的顺利进行。至于少数胆敢对抗改革的顽固派,撤职换人不就解决了吗?
        另外,反方的推理也有问题。降薪的只是组织任命的那些人,推不出此次降薪不会影响企业运行的效率。也许负责人降薪后会认为,同是央企管理人员,为什么我作为负责人,薪酬却比我的下属雇员还要低?这种同工不同酬的不公平感很可能就会导致他们消极怠工。
        最后,就算降薪后的年薪比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也推不出反方所谓的此次降薪可行的结论,因为这个标准本身并不科学。央企负责人的能力、贡献和工作强度都是普通老百姓不可同日而语的。
        所以,上述热议还有待进一步的商议。

3、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专家认为: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和企业实际,近期应该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该论点的前提是“提出切实措施,要把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就业局势作为当前头等大事来抓。”
       为了稳定劳动关系,因此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是支持企业发展的最好的方法。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衰退,被称为“失去的一个10年”,其根本原因就是不断调整的最低工资标准。如果我们采用这个做法,那么在这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我们将无路可走。
       企业运行的好坏,工资的因素很重要。在经济周期低谷中,我们应该帮助那些快要倒闭的企业,利用降低工资的方法来降低成本。新《劳动法》就没有限制企业根据自己的经营情况发放合理的工资,虽然对最低工资有一定的限制,但是,我们必须考虑新《劳动法》出台的背景,此一时彼一时,如今,在经济萧条时期,显然需要我们灵活的应用。在中央的“十大政策”里,既有4万亿宏观的数字,也有涉及财政、税收、信贷制度的改革。这些,都是国家在经济萧条的背景下对企业的保护措施。那么,在这场危机中,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是政府系列政策的一个最佳选择。【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论证结构分析


论证关系分析
论证一:为了稳定劳动关系→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是支持企业发展的最好的方法
企业是靠职工辛苦工作支撑的,职工应该从企业运营中获得合理的报酬。不应该只计算最低工资对企业影响的成本,应该把最低工资标准确定在保障职工基本生活条件的基础上。为了稳定劳动关系,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也未必是支持企业发展的最好的方法。
论证二:不断调整的最低工资标准→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衰退
导致日本20世纪90年代经济衰退的原因有很多,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甚至不是主要原因,还可能有其他原因,比如日本实业转移、国内空心化、房地产泡沫严重等。
论证三:中国按照日本不断调整的最低工资标准→在这场经济危机中,我们将无路可走
就算是不断调整的最低工资标准导致了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衰退。但日本和中国在经济、体制、政府、习俗、文化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不能由日本的情况延伸到中国的情况。论证者有“不当类比”的嫌疑。
论证四:降低工资→降低成本
①成本的组成部分有很多,比如工资、福利、原料费用、运营费用、折旧费用等,除了通过降低工资来降低成本外,还可以降低其他费用来达到目的。
②即使是降低了工资,若构成成本的其他费用,如工资、福利、原料费用、运营费用、折旧费用等提高了,那么成本不一定会随之降低。
论证五:帮助企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是政府系列政策的一个最佳选择
“帮助企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并不意味着“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是政府系列政策的一个最佳选择”。企业良性发展是基于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管理机制,而非依赖于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
参考范文:

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是最佳选择吗
        上述材料通过对于企业的系列论证,得出了“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是一个最佳选择”的结论。然而,其论证过程存在诸多不足,现分析如下。
        首先,即使是为了稳定劳动关系,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也可能不是支持企业发展的最好的方法。因为企业是靠职工辛苦工作支撑的,他们当然要从企业运营中获得合理的报酬。不应该只计算最低工资对企业影响的成本。换言之,它应该把最低工资标准确定在保障职工基本生活条件的基础上,而不是单纯的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其次,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衰退,其根本原因真的是不断调整的最低工资标准吗?导致日本20世纪90年代经济衰退的原因有很多,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甚至不是主要原因,还可能有其他原因,比如日本实业转移,国内空心化,房地产泡沫严重等。
        再次,就算是不断调整的最低工资标准导致了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衰退。但日本和中国在经济、体制、政府、习俗、文化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不能由日本的情况延伸到中国的情况。论证者有“不当类比”的嫌疑。
        最后,降低工资不一定能降低成本。成本的组成部分有很多,比如工资、福利、原料费用、运营费用、折旧费用等,除了通过降低工资来降低成本外,还可以降低其他费用来达到目的。即使是降低了工资,若构成成本的其他费用,如工资、福利、原料费用、运营费用、折旧费用等提高了,那么成本不一定会随之降低。
        所以,上述材料在论证“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是一个最佳选择”时犯了一些逻辑错误,其论证过程不足为信,需进一步完善。

4、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甲:有人以中医不能被西方人普遍接受为理由,否定中医的科学性,我不赞同。西方人不能普遍接受中医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乙:世界上有不同的文化,但科学标准是相同的。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普适的自然规律,因此,科学没有国界,科学的发展不受民族或文化因素的影响。将中医的科学地位不为西方科学界认可归咎于西方人不了解中国文化是荒唐的。
       甲:“科学无国界”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谬误。如果科学真的无国界,为什么外国制药公司会诉讼中国企业侵犯其知识产权?
       乙:从科学角度看,现代医学以生物学为基础,而生物学又建立在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之上。但中医的发展不以这些学科为基础。因此,它与科学不兼容,这样的东西只能是伪科学。
       甲: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治好了那么多人,怎么可能是伪科学呢?人们为什么崇尚科学?是因为科学对人类有用。既然中医对人类有用,凭什么说它不是科学?西医自然有长于中医的地方,但中医同样有长于西医之处。中医体现了对人体完整系统的把握,强调整体观念,而系统思维,就是西医所欠缺的。
       乙:我去医院看西医,人家用现代科技手段从头到脚给我检查一遍,怎么能说没有整体观念、系统思维呢?中医在中国居于主导地位的时候,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在古代和近代都只有三十岁左右。现代中国人平均寿命提高到七十岁左右,完全拜现代医学所赐。【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论证结构分析


论证关系分析
论证一:西方人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普遍不能接受中医
①西方人能否“接受中医”与他们是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相关。因为判断中医是否具有合理性,是科学范畴的问题,其判断标准应为科学的标准,而非“传统文化”的标准。
②“西方人普遍不能接受中医”并不一定是因为“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可能是受到多个因素影响的结果。比如,可能是因为中医方面专业书籍外文译著较少,西方人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外国学通中医的人可能很少,因而难以普及;还可能是因为中西方人士的体质有较大差异,西方人体质不适合中医疗法等。
③有可能西方人并不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但是由于从科学理论知识考虑,中医这门理论确实符合成为一门“科学”的标准,那么很有可能西方人因此是能够接受中医的。
论证二: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普适的自然规律→科学没有国界→科学的发展不受民族或文化因素的影响
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普适的自然规律不必然得出科学没有国界,以及科学的发展不受民族或文化因素的影响。这是两个不同的话题。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则受到民族和文化的影响。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论证三:科学无国界→外国不应诉讼中国企业侵犯知识产权
科学是一门具有理性思维的学科。而知识产权是指知识所有权,即权利人对其智力成果享有的专有权利。显然,科学和知识产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无国界不代表知识产权无国界。
论证四:中医与现代医学不兼容→只能说是伪科学
中医与现代医学不兼容只能说明中医可能不是科学,并不能证明中医一定就是伪科学。中医可能不是科学,也不是伪科学。伪科学显然不是科学的补集。二者非矛盾关系,而是反对关系。因此论证者没有足够、合理的论据得出结论。
论证五:科学对人类有用+中医对人类有用→中医是科学
①科学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比如正确、普遍适用、可以得到证明等等,有用只是其多种表现形式中的一种,论述者仅因为科学对我们有用,就得到有用的就是科学,显然是忽略了科学其他的多种表现形式,因此该论证是不必然成立的。
②“科学”是“有用”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因此并不能反推出“有用的”都是“科学”,即中医是科学。例如,水对人类有用,但它并不是科学,而是一种物质。
论证六:从头到脚检查一遍→有整体观念,系统思维
“从头到脚检查一遍”并不等同于诊断具有“整体观念,系统思维”。前者是指从上到下的操作流程,从机器行为上检查;而后者是指医生在进行诊断时,从病人体质、患病病因、特殊症状等多个方面全面考虑病人病情并做出专业判断,而不仅仅是从物理层面上“从头到脚”检查一遍。
论证七:平均寿命的增加→完全拜现代医学所赐
人的平均寿命的增加原因有很多,如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品质变好等。现代医学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因此说“完全”由现代医学导致是过于绝对的。
参考范文:

无效的中医科学性之辩
       在上述材料中,甲乙双方针对“中医的科学性”进行了激烈的辩论。然而,该辩证过程存在一些缺陷,现分析如下。
      “西方人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意味着“普遍不能接受中医”。西方人能否“接受中医”与他们是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相关。因为判断中医是否具有合理性,是科学范畴的问题,其判断标准应为科学的标准,而非“传统文化”的标准。
       “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普适的自然规律”不代表“科学没有国界,科学的发展不受民族或文化因素的影响”。这是两个不同的话题。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则受到民族和文化的影响。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中医与现代医学不兼容”未必得出中医是“伪科学”的结论。中医与现代医学不兼容只能说明中医可能不是科学,并不能证明中医一定就是伪科学。中医可能不是科学,也不是伪科学。伪科学显然不是科学的补集。二者非矛盾关系,而是反对关系。因此论证者没有足够、合理的论据得出结论。
       “科学对人类有用”不必然得出“中医对人类有用,是科学”的结论。“科学”是“有用”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因此并不能反推出“有用的”都是“科学”,即中医是科学。例如,水对人类有用,但它并不是科学,而是一种物质。
        在整个辩论过程中,甲乙双方都未能守住各自阵地,他们在论证的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纰漏,因此他们的论证还需完善。

5、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如何解决网络假货问题?
       2014年11月,在中国互联网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和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围绕网络假货问题各自发表了看法。刘强东已多次指责淘宝“假货”和“逃税问题”,大会开幕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直言不讳:中国互联网假货流行已严重影响消费者网购信心,这是整个电子商务行业最重要的“瓶颈”。目前,网络售卖假货、水货的大多是大型的有组织化的,动辄千万、几个亿规模的公司。
       马云说:“你想想,25块钱买一个劳力士表,这是不可能的,原因是你自己太贪。”他指出:卖假货的商家害怕在淘宝上卖假货,阿里巴巴很容易就可以查出谁在卖。近一两年中国电商发展迅猛,若靠假货,每天的交易额不可能达到六七十亿元。阿里巴巴每年支出逾1610万美元用来打击假货,打假行动也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所以,美国贸易代表将淘宝从2012年恶名市场名单中移除。
       刘强东指出解决网络假货问题要依靠行业合作,政府监管。他建议一方面要在整个电子商务行业推广使用电子发票,另一方面,推进卖家进行电子工商注册。政府各部门联合起来加强跨平台联合监管,共同打击有组织有规模的假货公司。此外,他认为解决互联网假货问题要从征税根源问题上改进,一方面要将电商营业额起征点提高到100万元,另一方面,日常运营人数达百人以上的大商家要注册电子工商营业执照,并规定使用电子发票。
       马云认为,解决网络假货问题要依靠生态系统和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为知识产权保护和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提供了便利条件。生态系统建设和大数据技术能够快速找出假货问题,在信用体系中弘扬正能量,从而有效地解决假货问题。马云还补充说,阿里巴巴集团正在建设一个互联网生态系统,该系统对知识产权保护和解决假货问题最有效。
(本篇改自《火药味!两个大佬互联网大会上互掐》广州日报2014年11月21日)【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论证结构分析


论证关系分析
论证一:消费者贪心→25元买一个劳力士的假表
劳力士的例子过于极端,并非所有假货和真货之间都存在如此大的价格差异。假货盛行可能是因为消费者对淘宝平台的信任而购买假货,也可能是消费者缺乏辨别假货的能力,不能盲目地归因于消费者贪心。
论证二:阿里巴巴很容易就可以查出谁在卖假货→卖假货的商家害怕在淘宝上卖假货
①卖假货的商家害怕在淘宝上卖假货,除了阿里巴巴很容易就可以查出谁在卖假货外,还受其他原因的影响,比如:对于假货惩罚力度比较大、巨额罚款、禁止在淘宝上再开网店、刑事拘留等。
②由“阿里巴巴很容易就可以查出谁在卖假货”推不出“卖假货的商家害怕在淘宝上卖假货”,如果阿里巴巴仅是有能力查出谁在卖假货,但并没有切实采取行动严厉打击假货,怎可能使商家害怕?
论证三:卖假货→每天的交易额不可能达到六七十亿元
①每天的交易额不可能达到六七十亿元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比如:货物质量比较差,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等,卖假货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仅凭它是片面的。
②“卖假货”推不出“每天的交易额不可能达到六七十亿元”。假货与真货的质量差异不大,但是价格相对更能被消费者接受,会导致假货网络交易市场销售优于真货,相对的成交量、成交额、顾客认可度、交易活跃度都会增加,所以额度的多少与是否是假货不存在必然联系。
论证四:阿里巴巴斥巨资打击假货、打假行动获国际认可→美国贸易代表将淘宝从2012年恶名市场名单中移除
由“阿里巴巴斥巨资打击假货”和“打假行动获国际认可”推不出“美国贸易代表将淘宝从2012年恶名市场名单中移除”,有可能美国想利用淘宝的平台扩大本国商品销售范围,占领中国市场,或者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以此向中国政府示好等。
论证五:刘强东建议使用电子发票,并推进卖家进行电子工商注册→打击有组织有规模的假货公司
①打击有组织有规模的假货公司需要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明确规定,如果有组织有规模的公司售卖假货,就会要求将其关闭,且永久不能再开网店等。其中使用电子发票,并推进卖家进行电子工商注册未必是最佳手段。
②刘强东建议的目的是“打击有组织、有规模的假货公司”,但网络假货未必都是此类公司在经营,可能众多的小型卖家才是假货的主要来源。如果是这样,如此简单的论证是有待商榷的。
论证六:将电商营业额起征点提高到100万元→解决互联网假货问题
①解决互联网假货问题,除了将电商营业额起征点提高到100万元外,还需其他途径共同解决,比如:消费者抵制假货的意识比较强,都不买假货,使卖假货的卖家自动灭亡,或者打假力度较大等。
②由“将电商营业额起征点提高到100万元”推不出“解决互联网假货问题”,可能营业额高的电商才需要纳税,但是网络商家以中小型网店为主,如果营业额未达到纳税起征点,该方法就不能解决假货问题。
论证七:生态系统建设和大数据技术能够找出假货问题和弘扬正能量→有效解决假货问题
由“生态系统建设和大数据技术能够找出假货问题”和“弘扬正能量”不能推出“有效解决假货问题”,该论证不当建立了找出和解决两者之间的关系。技术上能找出假货问题,但主观上没有严格打假的意愿,行动上没有实行打假措施,是不可能解决假货问题的。
参考范文:

如此措施,未必可行
        材料对于如何解决网络假货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论证,然而该论证过程存在几点缺陷。
       “靠假货”“每日销售额就不可能达到六七十亿元”?交易额的大小只与货物单价和销量相关,而与真假没有必然的关系。若靠售卖假货,节约了生产成本,就可以花更多钱在营销上,这样反而可能会带来更高的销售额,所以即使靠卖假货,也可能达到六七十亿元的日交易额。
       “打假行动获得国际支持”和“美国贸易代表将淘宝从2012年恶名市场名单上移除”存在因果关联吗?淘宝被从恶名市场名单上移除可能有很多因素影响。如果是因为改善了淘宝自身的物流服务使得它被从名单上移除,那么即使没有打假行为的国际认可,淘宝仍能够被从恶名市场名单上移除。
       “打击有组织有规模的假货公司”并不一定能“解决假货问题”。若有组织的假货公司生产的假货只占到市场上很小的份额,而大部分假货货源是来自没组织规模的小厂家,那么就算打击了有组织有规模的假货公司也不足以解决网络假货问题。
       “快速找到假货问题”能确保“有效地解决网络假货问题”吗?未必能。仅找到假货问题不一定能解决网络假货问题。首先淘宝找到假货问题后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可能不会关闭所有售假店铺。再者这些售假店铺如果被关闭也可能转移到监管力度还很不足的微商等渠道经营,这样并没有解决网络假货问题,所以仅仅找到问题对此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罢了。
        综上所述,该材料的论证有效性是有待商榷的。

6、分析下述材料,准确审题立意。
        湖畔有两棵树,一棵粗如熊腰,一棵细若手臂。给湖底清理淤泥时,它们被锯掉了。人马离去,岸上就多了两根树桩。
        一天,一个散步的老人在看了看这两根树桩之后,自言自语地说,大的不敢保证,小的一定会活。
        一年过去了,小树桩上的嫩芽长成手指粗的枝条,大树桩上的嫩芽长成一丛灌木。
        三年后,这根拱过多次芽的大树桩在最后一根枝条枯萎后,悄无声息地死了。而那根小树桩却又重新长成了一棵大树。【论说文】

答案解析:分析提示
浓缩材料,一大一小的两棵树被砍成树桩,一年后,小树桩上的嫩芽长成手指粗的枝条,大树桩上的嫩芽长成一丛灌木,三年后,大的树死了,小的树活下来了。我们发现核心是:两棵不同的树在遭遇命运的打击后的不同结果。这个信息暗示我们审题应该是有关挫折境遇的问题。首先,“树”在这里可以被看作是生命的象征。接下来,我们要考虑“大”和“小”这两个关键概念。我们可以把“大”转换成“年龄大”,而“小”可以转换成“年龄小”。时间节点“一年后”反映了这两棵树应对挫折的不同表现,“三年后”反映了对挫折不同的应对方式得到的不同结果。这些意象无不在暗示我们,我们最好要紧紧结合生命现象来进行立意。
年龄大的时候遭遇不起挫折,而年龄小的时候由于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所以经得起挫折,完全可以获得东山再起的机会。因此,我们将立意立为:年轻的时候不要害怕失败和挫折。
错误立意1:小树桩上的嫩芽长成手指粗的枝条,大树桩上的嫩芽长成一丛灌木,前者活了下来,后者死了。所以有些同学立意在:我们做事情要目标专一,不要三心二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成功。在同样分析的基础上,有些同学立意在:企业经营时要集中自己的优势资源,不要四面出击,多元化经营是危险的。这种立意忽视了树木成长为枝条和灌木的前提“被砍成树桩”。
错误立意2:树木被锯掉了,成了两根树桩。树桩上的嫩芽长成手指粗的枝条,大树桩上的嫩芽长成一丛灌木,前者活了下来,后者死了。把“长成手指粗的枝条”引申为专一、优势,得出论点:①在面对逆境和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目标专一,只有这样才能摆脱逆境;②在面对逆境和困难的时候,企业应该集中所有优势资源来摆脱逆境。这种立意忽视了“大树”“小树”中两棵树的年龄时间差别。
这种两种立意的缺陷在于,没有全盘考虑材料而只是抓住了故事后面的信息立意,因此立意片面。
参考范文一:

年轻,不要惧怕挫折
        老树被砍倒之后很难集中力量重获新生,而细小的树苗却在被砍之后又冒出生命的枝芽。即使遭到砍伐,小树苗仍生机勃发,这启示我们:年轻,不要惧怕挫折。
挫折是指在前进道路上,压抑或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因素。比如罗琳创作《哈利波特》过程中的穷困潦倒、史铁生成为文坛巨匠所经历的病痛折磨以及马云跻身中国首富所走过的艰难坎坷等,这些都是遭受挫折的典型代表。
        哲学上讲,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复杂过程,其前进的过程是波浪式的,但终究是螺旋式上升的。人生若想成功,经历挫折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不要因为前进中的挫折就放弃了前行。
日常生活中,年轻人只有敢于面对挫折,以从容的态度应对挫折,才能更好地突破阻碍,走向成功。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在刚毕业创业时,因版权问题被迫中断Facebook的运营。可是年轻的扎克伯格并没有在公司被迫停运又受到其他利益集团排挤时放弃,而是带着整个团队一起克服困难,最终成就了如今全球用户最多的社交网站-Facebook。马云在创建阿里巴巴初期,正值金融危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世界各大公司纷纷裁员以减轻金融危机压力,但是马云不仅没有裁员,而且还招收员工,最终依靠信心度过了危机,走向成功。
        相反,如果年轻人在自己最有朝气、有冲劲的时候,因为惧怕挫折而畏首畏尾,那就注定只能度过平庸的人生。
        做到不惧怕挫折,对于年轻人来说,在思想上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要摒弃杂念,明确勇敢面对挫折的重要性,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惧挫折、不惧挑战,要勇敢前行。同时要把这种主观能动性付诸到行动中,面对挫折要积极应对,勤思多想,多制定目标与计划,合理分析所遇到的挑战,再进一步着手解决,而不能过多抱怨和悲叹,要化阻力为动力。
        前进之路,荆棘满途,年轻就不要惧怕挫折,方能成功。
参考范文二:
年轻,不惧挫折
        同样两棵树,年轻的小树桩经历苦难后重新长成了大树,年老的大树桩却枯萎了。
        年轻,意味着活力与机会,是即使面对挫折困境仍能重新开始,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生追求个人价值的有力支柱。
        因此,年轻,不惧挫折。尽显人性本色,才能成功立业。
        年轻,不惧挫折。可使人知难而进,自强不息,使个人在有限的人生中,实现无限的自我突破。
        安徒生年少时作为演员四处碰壁,却没有自怨自艾,从此一蹶不振,他拒绝了母亲安排的稳定工作,再次踏上了一条全新的追寻梦想的路途,成为一代童话大师。他以年轻作为资本,不惧怕挡在眼前的苦难与磨砺,最终达成了个人理想。
        年轻,不惧挫折。可使人不忘初心,锐意进取,使个人精神追求与社会运转需求达成平衡,实现了和谐统一。
        鲁迅年轻时毫不迟疑地弃医从文,决心以笔杆拯救麻木的社会和冰冷的人性,走上文学革命的荆棘之路,最终成为文学巨擘,更为那个社会与时代带来一丝曙光。他充分发挥了年轻的优势,不惧外在的忧患与压力,实现了个人价值的升华,也使社会从冷漠中挣扎出来。
反之,年轻时,面对挫折轻言放弃,到老时再想从头开始就显得尤为艰难。古诗有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正是强调了年轻人不应惧怕挫折与挑战,要积极把握机会,一旦错失青春,到老时再想挽回只能徒增伤悲。白白浪费有限的时间,最终只能迎来失败。
        年轻,不惧挫折。在顺境中学会专注,时时审视内心,反省自身,以低调谦卑的姿态融厚自己的人生,提升生命的高度;在逆境中更要坚持,绝不妄自菲薄,秉持奋发,脚踏实地,以严谨执着的心态克服迎面而来的困难,以拓展生命的深度。
        年轻,不惧挑战。实现人生的价值与自我升华。

7、分析下述材料,准确审题立意。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循,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循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论说文】

答案解析:分析提示
本文的主角是盲子,作者对他的态度是讽刺,盲子“久自苦”的原因是不信忠告“第放下即实地”,兢兢握固,死不放手。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就可以得出“要信任”,“学会放手、敢于放手”等立意及命题了。
如果从“过者”的角度,得出“帮人要帮到底”的立意,或者从“盲子”的角度,得出“不能一意孤行”“要善于听从劝告”等立意,就不大合适。前者虽然可以说通,但“过者”是次要人物,着眼于他就不得主旨,没有做到“整体把握”;后者从逻辑上讲属“推不出”,是没有“吃透材料”。
参考范文一:

学会放下
        盲子过干枯的小溪,紧握栏杆不敢松手,怕坠深渊。路人好心提醒他下面是实地,他也不信。后来手累了,失手坠地,原来下面真的是实地。这一则故事虽然短小,却隐含着一个大道理。学会放下,才能拥有辉煌的人生。
        放手并不是怯懦,也不是失败,而是以退为进的聪慧,是不在没有希望的时候无端浪费时间的睿智。放弃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让自己的内心得到解脱,从已拥有的东西中寻求快乐。学会放手并不是让我们做事情半途而废,而是让我们能够重新定位自我,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宽广大道。
        学会放手,我们才能不困于过去,才能结合自身特点,结合外部环境综合考虑,从而做到及时调整自己的前进方向,收获自己的辉煌。奥黛丽·赫本曾经是位芭蕾舞者,她在发现无望当上首席舞者时选择了演戏,精湛的舞技使其在银幕中有一个华丽的转身。从赫本的身上,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因为她懂得放手,敢于放弃首席芭蕾舞者这一梦想,才有了银幕中那个舞动的天使。有时,成功就在于一种思路的改变。敢于给自己人生来一次转身,或许就能发现硬币另一面的价值。
        反之,如果对任何东西都不舍得放下,结果会什么东西也得不到甚至会最终丧命。有一个商人带着开采了十年的金子,越洋归国,不幸遇到了暴风雨,搭救人员劝他放弃金子,先跟着他们走,等成功上岸之后再带领船队来打捞,但是这位商人不听劝,始终放不下他的金子,最终被大浪吞没。由此可以得出,要想取得成功,要想有所建树,就必须学会放下。
       学会放手要求我们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有迎接挑战的准备;能时常梳理自己的思绪,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关注时局的变化以及进行自我认知的探索。我们还应懂得适时地放手,放弃狭隘的小聪明,做到站得高,望得远,想得全,以踏实勤勉的态度做好每一件事,从而由此打造我们人生的大格局。
        学会放下紧握的手,有选择地舍弃,这样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范文二:
信任,不可微
       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社会,因信而齐,因信而同。信任,让人感到弥足温暖、弥足珍贵的力量,不是指没有察人之力,而是对别人还有至纯的初心,坚守“人之初,性本善”,不苟同于盲人过溪,信任他人。
信任,不可或缺。
       古今中外,凡立民于世者,无不是知人善任的人,方能广纳群贤,人心所向。若无“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作风,那怎么会有刘备“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的佳话?若无“选贤举能,讲信修睦”的大度,怎么会有周总理不离不弃帮助毛主席获得战争胜利?俗话说得好:“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
成就大业,信任不可微。
        反之,如果像盲人过溪,不信他人之言,战战兢兢,那么即使失手坠地也是情理之中。之于一个团队,不相信自己队员的能力,事事自己包揽,决定一刀切,最终只能累人累己,破坏团队和谐,团队容易止步于前。
        如果故,行走于世,与人交往,信任不可微,若微,交往有何用?
此外,信任是相互的,是脆弱的,是一切人与人之间美好感情的基础。倘若始终像蜗牛,外表有个硬硬的壳因为害怕接触被伤害,只接受不付出或者对于对别人给予信任恶意破坏,那么即使事后再如何补偿,都于事无补。就像周幽王为博得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他相信诸侯会来,但却失掉诸侯信任,那么国破家亡是必然。因而,信任需呵护。
       信任要求我们不世俗,学会简单,坚守“人性本善”,人性本不复杂,要敢于信任;信任要求我们不盲目,学会分辨,辨清这纷呈的世界,选择值得信任的人去信,选择可靠的入托付自己的信任。
信任,当厚重,不可微!

8、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说文】

答案解析:参考范文一:

推己及人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是和谐共处的大智慧。
        推己及人,就是用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推测他人的感受。对人建立仁爱之心,他人也会对你仁爱;对人豁达宽容,他人也会对你豁达宽容。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以身作则”,都是推己及人的表现。
推己及人,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它可以使我们正确看待问题,促进家人间、朋友间、同事间关系,形成良性互动循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考虑自己时也照顾他人感受,通过善待他人来善待我们自己,这个社会又怎能不和谐友善呢?人们常说,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以此种方式敬老爱老,也保障了自己以后老有所依。正是这些举动使人们和睦相处,世风日上。
        在企业中,推己及人的道理也同样适用。推己及人使企业持续焕发生机活力,也使企业间互利互惠,良性竞争。企业只有在忙于盈利的同时,也想到消费者应享受到的舒适安心,想到企业的社会责任,才能持续经营,基业长青。只有在渴望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同时,懂得善待自己的对手,不用恶意手段排挤对手,才能更好地发展,携同进步。相反,不懂得推己及人,就会像早年西班牙华商一样,忘记回馈社会,不懂遵守当地管理风俗,经营如履薄冰。
        推己及人,需要从思想上杜绝自私,由我做起,互利互惠,和谐相处。从个人的角度,要懂得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不对一时得失斤斤计较。从企业角度,要不拘蝇头小利,把目光放远,把社会利益最大化作为长远经营目标,饮水思源,同时建立产业联盟,形成企业间协同效应,以行业进步谋发展。
        创造和谐,需要有一种相处的智慧——推己及人。
参考范文二:
推己及人,成就自我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说明,我们要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进而成就自我。
        推己及人,即自己想得到什么样的待遇,就要先如此对待他人,有了这样的修养与境界,方能成就自我。
        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人与人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推己及人能让我们与他人联系起来,在为他人着想的过程中加深彼此的联系,进而让我们拥有更加良好的人际关系。
        晏子劝谏齐景公不应只顾自己安逸而应为人民着想,自己也常常救济劳苦百姓,辅国几十年,促进了齐国的发展。由此可见,推己及人是不可忽视的良好品德,它告诉我们:想要得到他人的帮助就要先帮助他人,我们主动先为他人着想,他人也会为我们着想,我们便可以在他人的帮助下取得更大的进步,推己及人的美德是我们成功的一大助力。
        要做到推己及人就要主动加强自身与他人的联系,辩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现、汲取他人的优点,改掉自己的不足之处,加强自身修养,提升自身实力,进而不断向前,走向成功。同时,我们也需要有一颗豁达宽容的心,从内心深处尊重每一个人,在此基础上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多为他人考虑,并反省自身的做法是否正确,这样才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真正地做到推己及人。
        推己及人,不仅是一种行为,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我们要做到推己及人,成就卓越自我。

9、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说文】

答案解析:参考范文一:

自省,人生的一笔财富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连先贤孔子也要以人为镜,来反省自己。从古至今,“自省”是人类发展不变的道德修养。
        所谓自省,就是经常反省自己,能够严于律己。无论是曾子曾经日日执行的“吾日三省”的信条,还是鲁迅对自己的无情解剖,都是对自省的最佳坚守。毋庸置疑,成功的人生都需要躬耕自省。
        “自省”与“成功”便是“量”与“质”的关系。唯物论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成功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长年累月的自省才会成为成功的铺垫。相反,坏的量变也会带来坏的质变。 如果一直放纵自己,就会导致失败。
        在这个喧闹而又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唯有不断反省,才不会随波逐流,才能沿着自己既定的生命轨迹走下去。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俘虏以后,每天反省自己失败的原因,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总结。通过几年的反省,他卧薪尝胆,积蓄力量,终于战胜吴国。勾践的成功正得益于他不断的反省。
        反之,若无反省,只满足于眼前,则会故步自封。不总结自己的得失,超越无疑只是空谈。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18岁率军出征,屡获大胜,但却多次兵败俄罗斯,始终不能得胜,就败在了他始终不自我反省,不吸取教训。
        要做到自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加强责任感缺一不可。
        作为个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学习长处,摒弃缺点,用高度的责任心,去做身边的每一件事。作为企业,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把客户当家人,注重产品质量和客户需求,增强社会责任感,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严格规范商业行为。
        自省让你出类拔萃,自省让你取得卓越成就。因此,自省,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参考范文二:
勇于自省
        《论语·里仁》有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省不仅是一种优良的品德,更是一种使人走向成功的能力。
        自省就是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同时也是一种提高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
        雨果曾说过:“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尘世上的一切都是免不了错误的。”人犯错误是必然的,但如果重复的错误再次发生,就是愚蠢的行为。敢于自省,能让我们从逆境中走出来,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列夫·托尔斯泰15岁读大学文科班时,曾经接连两个学年考试不及格,无法毕业,只得退学回家。但他没有因此沉沦,而是认真思索、反省,把自己的各种缺点详细地写在日记本上,随时对照检查,从此,他的人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不难看出,敢于自省,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
        反之,如果不进行自省,遇到问题只是“埋头苦干”,即使同一问题经历一千次一万次,仍会如“无头苍蝇”般随机试错,这样或许会得到答案,但中途却经历了太多的弯路,做了太多的无用功。人生极长又极短,不容许你在盲目中蹉跎时光。倘若如蚍蜉撼大树般狂妄,即使有再高的志向和理想,也与成功无缘。
        敢于自省,我们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持之以恒的锐气,以及淡定自若的心气。我们要时时刻刻有自省的意识,需要用心地自我提醒,并要落实到行动中去,不断地反思总结,完善自我,为成功造势。需要我们必须对自己所犯过的错进行自我反省,找到问题的根源,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
        敢于自省,少走弯路,人生才可能获得成功。

10、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说文】

答案解析:参考范文一:

心怀责任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留恋居所的安逸生活,就不值得称作读书人了。看似简单的几个字,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人要有担当,要有责任心。
       责任是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写就的《出师表》,是孔繁森离家别母树立的公仆丰碑,是贝多芬挑战人生、超越自我谱写的《命运交响曲》。
        责任对于个人来说,犹如土地之于森林。只有心怀责任,个人才会有明确的志向,面对挫折才能积极应对,始终将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周恩来因为心怀责任,曾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口号,激励很多人为国家做出贡献,这也使得他成为了新中国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对于企业来说,心存责任感,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法宝。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它的经济效益是正相关的。首先,企业对内承担的对员工的责任,使得员工和社会受益会促进员工的努力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其次,企业对外部社会责任的承担,不仅会有助于整个社会整体责任感的提升,而且也会为企业的自身长远发展提供基础。
        对于国家来说,心存责任,是使得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民为贵,君为轻,国家的责任就是促进人们的幸福,促使社会持久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让人民安居乐业,将在社会上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反过来将促进国家的稳定发展。
        心怀责任,我们需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其次,社会需要加强宣传,让企业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只有在思想上引起重视,才会在行为上有所落实。因此,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介,制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让人们在铺天盖地的各种宣传教育面前,潜移默化地意识到责任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地履行其责任。
        心怀责任,让人生散发出辉煌的、金子般的光辉。
参考范文二:
拒绝安逸,为理想奋斗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就是说“士”留恋安逸,就不配为“士”了。的确,想要有绚丽多彩的人生,应当拒绝安逸,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安逸是一种闲逸舒适的状态,理想则是一个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与愿景,是推动人不断前进的动力。贪图安逸只会让我们一生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而拥有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则会使我们日益优秀,成就卓越人生。
        对个人而言,不贪图安逸,为了理想而奋斗能使我们不断进步,成就精彩人生。安逸只是一时的,而为了理想奋斗却是能影响我们一生的,贪图安逸会让人一味沉浸在舒适的牢笼中,这束缚了我们,久而久之我们便放弃了理想,失去了奋斗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之努力奋斗,在自己身上寻找各种可能性,不断激发自己的潜力,不停向前,实现自我,成就卓越人生。
        企业也应如此。企业应拒绝安逸,制定合适的发展计划,促使企业不断壮大,进而走得更远更好。只为了短暂的小利而贪图安逸会使企业失去活力和发展的动力,如此一来企业就会不断地走下坡路。企业有了发展的目标和愿景才会充满生机,才有机会接受新鲜血液,取得更好的发展。
        做到拒绝安逸,为理想而奋斗,我们个人首先要心怀理想,树立远大的目标,认真踏实地对待每一件事,严格要求自己,不偷懒,不怠惰,做好充足的准备,抓住人生中的机遇,努力为之拼搏奋斗。企业则需要明确自身定位,制订良好的前景规划,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内部良好平衡,有效利用可用资源,并寻求外部的合作发展,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进而不断发展。
        拒绝安逸,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人生,为理想而奋斗,实现远大目标,铸就辉煌人生。


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 MBA考试 的相关考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ntact@51tk.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