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一名老师为两个班级同时授课,授课时感觉两个班级的成绩存在差距,为了验证这一想法,请帮助老师完成实验。 首先,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服从正态分布N(10, 0.3^2)和N(8, 0.2^2),从两个班级分别抽取33人和29人,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15分):两个班级的成绩是否有明显的差别? 问题2(25分):在方差未知和方差已知的条件下,使用p-value对两个班级的教学质量进行估计,回答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标准值为0.05) 请提交代码及运行结果的截图。
参考答案和解析
B
更多 “一名老师为两个班级同时授课,授课时感觉两个班级的成绩存在差距,为了验证这一想法,请帮助老师完成实验。 首先,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服从正态分布N(10, 0.3^2)和N(8, 0.2^2),从两个班级分别抽取33人和29人,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15分):两个班级的成绩是否有明显的差别? 问题2(25分):在方差未知和方差已知的条件下,使用p-value对两个班级的教学质量进行估计,回答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标准值为0.05) 请提交代码及运行结果的截图。” 相关考题
考题
下面的两个关系中,学号和班级号分别为学生关系和班级关系的主键(或称主码),则外键是( )。学生(学号,姓名,班级号,成绩)班级(班级号,班级名,班级人数,平均成绩)A)学生关系的“学号”B)班级关系的“班级号”C)学生关系的“班级号”D)班级关系的“班级名”
考题
两个正态总体,方差未知,对两个总体均值之差进行区间估计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两个总体方差相等时,需要根据自由度为n1+n2-2的t分布进行区间估计B.两个总体方差不相等时,需要根据自由度为n1+n2-2的t分布进行区间估计C.进行区间估计时t分布的自由度与两个总体方差是否相等无关两个总体方差相等时,进行区间估计时t分布的自由度需要进行近似计算D.两个总体方差不相等时,进行区间估计时t分布的自由度需要进行近似计算
考题
在下面的两个关系中,学号和班级号分别为学生关系(学号,姓名,班级号,成绩)和班级关系(班级号,班级名,班级人数,平均成绩)的主键(或称主码),则外键是()。
A.班级关系的“班级号”B.学生关系的“姓名”C.学生关系的“学号”D.学生关系的“班级号”
考题
找出平均分大于95分的学生学号和他们所在的班级A.SELECT学号,班级FROM成绩; WHERE平均分>95B.SELECT学号,班级FROM班级; WHERE(平均分>95)AND(成绩.学号=班级.学号)C.SELECT学号,班级FROM成绩,班级; WHERE(平均分>95)OR(成绩.学号=班级.学号)D.SELECT学号,班级FROM成绩,班级; WHERE(平均分>95)AND(成绩.学号=班级.学号)
考题
在下面的两个关系中,学号和班级号分别为学生关系和班级关系的主键(或称主码),则外键是 学生(学号,姓名,班级号,成绩) 班级(班级号,班级名,班级人数,平均成绩)A.学生关系的“学号”B.班级关系的“班级号”C.学生关系的“班级号”D.班级关系的“班级名”
考题
在“学生.mdb”数据库中有教师、课程、授课、课程成绩、系别、班级和学生表。(1)以班级表和学生表为数据源,创建参数查询“班级信息”,实现创建输入班级ID,显示班级学生信息。参数提示为“请输入班级ID”,结果显示班级名称、学号和学生姓名字段。查询结果如图所示。
考题
在“Acc2.mdb”数据库中有“教师”、“课程”、“授课”、“课程成绩”、“系别”、“班级”和“学生”表。(1)以“班级”表和“学生”表为数据源,创建参数查询“班级信息”,实现输入班级ID,显示班级学生信息。参数提示为“请输入班级ID”,结果显示“班级名称”、“学号”和“学生姓名”字段。查询结果如图1所示。(2)以“系别”表和“教师”表为数据源,创建生成表查询“教师信息”,生成“教师”表,并生成“教师ID”、“教师姓名”、“性别”、“学历”和“系名称”字段。
考题
张老师要比较讲授法和讨论法的教学效果,他分别选用两个班级。一班采用讲授法,二班运用讨论法,两个班的学生在智力、学业基础等方面基本一致,期末测验显示两个班的成绩有显著差异。张老师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个案研究法
D.调查法
考题
结合下述实验案例回答问题。 为了验证“罗森塔尔效应”,某研究者依据期望原理,提出了实验假设:“那些被教师认为有培养潜力的学生,由于教师的期望会取得比其他学生更优秀的成绩"。研究者选择一个新入学的班级进行实验,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首先对该班级的学生进行学科测验,把学生随机分为同质的A.组和B.组,研究者告诉教师A.组学生是学科成绩高的,有培养潜力。一年以后,研究者又对这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科学测验。测验结果表明,A.组学生平均成绩明显高于B.组学生。实验结果证明了实验假设,即教师的期望与学生学科成绩提高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请回答: (1)该教育实验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2)该实验设计的格式是什么?有哪些优缺点?
考题
某市城南区进行了初中二年级的全区数学统一考试,下表中列出了全区成绩的平均分和标准差以及随机抽取的两个班级的平均分和标准差。现欲考查: (1)A班成绩与全区平均成绩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2)A班成绩与B班成绩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请说明(1)和(2)分别需进行何种统计检验并列出相应的步骤。
考题
在两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基础不同的情况下(实验前测验的平均分有一定差距),若要以这两个班级为实验班研究两种教学方法的差异,下列统计方法中,最恰当的是A.方差分析法
B.因素分析法
C.回归分析法
D.协方差分析法
考题
英语老师为了探究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英语成绩的影响,于是在所教的甲乙两个平行班中分别采用两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研究。一段时间后再组织一次考试,分析两个班级考试成绩之间的差异,英语老师在上述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是()。A.观察法
B.访谈法
C.问卷法
D.实验法
考题
在下面的两个关系中,学号和班级号分别为学生关系和班级关系的主键或称主码,则外键是()。 学生(学号,姓名,班级号,成绩) 班级(班级号,班级名,班级人数,平均成绩)A、 学生关系的“学号”B、 班级关系的“班级号”C、 学生关系的“班级号”D、 学生关系的“姓名”
考题
研究者对某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效果感兴趣,他希望探讨:新的教学方式(自变量)与学生成绩提高(因变量)之间的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他选择了两个各方面情况都差不多的班级,并在开学初对这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相同科目、相同试卷的测验(前测)。然后,在其中一个班级(实验组)按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给予实验剌激),而在另一个班级(控制组)中,仍按照原来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期末,再对这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第二次相同科目、相同试卷的测验(后测),并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下列哪种现象可以说明新的教学法起到了作用和影响()。A、两班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提高了B、实验组学生的成绩提高得多C、控制组学生的成绩提高得多D、两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太大变化
考题
单选题研究者对某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效果感兴趣,他希望探讨:新的教学方式(自变量)与学生成绩提高(因变量)之间的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他选择了两个各方面情况都差不多的班级,并在开学初对这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相同科目、相同试卷的测验(前测)。然后,在其中一个班级(实验组)按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给予实验剌激),而在另一个班级(控制组)中,仍按照原来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期末,再对这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第二次相同科目、相同试卷的测验(后测),并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下列哪种现象可以说明新的教学法起到了作用和影响()。A
两班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提高了B
实验组学生的成绩提高得多C
控制组学生的成绩提高得多D
两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太大变化
考题
单选题在下面的两个关系中,学号和班级号分别为学生关系和班级关系的主键或称主码,则外键是()。 学生(学号,姓名,班级号,成绩) 班级(班级号,班级名,班级人数,平均成绩)A
学生关系的“学号”B
班级关系的“班级号”C
学生关系的“班级号”D
学生关系的“姓名”
考题
填空题为了比较人数不等的两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的优劣,需计算(),而为了说明哪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整齐,则需计算()。
热门标签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