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王守仁“致良知”这个命题创造性地综合自
A.《论语》和《孟子》
B.《孟子》和《中庸》
C.《论语》和《中庸》
D.《孟子》和《大学》
B.《孟子》和《中庸》
C.《论语》和《中庸》
D.《孟子》和《大学》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一1529年1月9日),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王守仁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明人伦”,即将道德教育和人格修养放在教育的首要地位。他认为,“良知”是一切是非观念的根源,是天理乃至社会一切伦理道德的本源。在他看来,道德教育的过程也就是顺应良知、扩充良知的过程。《大学》倡导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孟子》主张学习、受教育的过程就是“求放心”,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明人伦”。可见,王守仁“致良知”这个命题创造性地综合自《孟子》和《大学》。
更多 “王守仁“致良知”这个命题创造性地综合自 A.《论语》和《孟子》 B.《孟子》和《中庸》 C.《论语》和《中庸》 D.《孟子》和《大学》” 相关考题
考题
明代王守仁是心学集大成者。“致良知”是其心学主旨,认为良知人人具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即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致良知”的途径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行优于知
考题
多选题以下关于“致良知”词义正确的是( )A王守仁以为《大学》的“致知”不是扩充关于客观对象的知识,而是“致吾心之良知”B人生中良知充扩至极的过程是有限的C良知无本体,但有作用D“致”字相当于“行”字,致良知即“行良知”,即依良知而实行E因为“良知”为知,“致”则有力行之义,所以王守仁认为“致良知”“知行合一”
热门标签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