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MBA考试《写作》模拟试题(2019-10-28)
发布时间:2019-10-28
2019年MBA考试《写作》考试共2题,分为论证有效性分析和论说文。小编为您整理精选模拟习题10道,附答案解析,供您考前自测提升!
1、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写道:“自我意识是从感性的和知觉的世界的存在反思而来的,并且本质上是从他者的回归。……自我意识只有在一个别的自我意识里才获得它的满足,它才是真实的自我意识。”【论说文】
答案解析:
参考范文一:
三点式范文《自我依存于他者》
参考范文二:
八股式范文《自我依存于他者》
2、 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财富实属中性,本无善恶。观察的视角不同,便赋予了它不同的属性。今天回过头来看资本主义,经过了原始资本积累的黑人奴隶、殖民战争等残酷手段,掠夺了财富,形成了一个个很强势的跨国公司,铸成强势的资本,成就了今天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实际上是在完成民族资本的原始积累。对于那个时候的资本的原始积累,如果现在我们始终要用放大镜显微镜去看财富,太多地追究财富到底是从哪来的,到底是什么颜色,可能会加速资本的流失。
财富的形成,往往取决于企业家的思维和秉性。他们做出跟现有习惯和条例不一样的举措,方能把本来闲置的资源整合起来发挥作用。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可能是一个时代的道德楷模,但他不具备独立的个性,而是按照一劳永逸的模式获得自身价值。索罗斯把发财秘诀概括为反向思维或称倒行逆施,一些不符合现有规程的操作,即便本身不是创新,也会带来法规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形成“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循环。
一个开杂货铺的小老板,能够解决两个人的就业问题,能够给邻里的生活带来便利,就功德无量。一个创建了商业帝国的人,他解决的就业与创造的福利,更是惠及亿万民众,对他们苛求太甚,很欠妥当。他们纯粹个人的消费是有限的。许多富豪,依然粗茶淡饭,整天梦牵魂绕的就是做事情。通常人朝九晚五,两天周末。他们却没有节假日,飞机上才是他们休息的地方,那份痴迷与辛苦,不是一般人能够领略得到的。
财富莫问出处,关键看怎么发挥作用,看能不能为中国人创造财富。一如山上树,高高在上,但是根子要扎在很深很深的地下,那里有充足的养料。河北省几年前出了个一号文件,不追民企原罪,那是很有创意的事件。可惜后来无声无息了。【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
上文通过一系列成问题的论证得出结论说,不要追问民企原罪。这样的论证难以成立。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民企都象资本主义初期的原始积累那样罪恶血腥,所以无故赦免违法财富的罪责,这对那些正当的财富来说无疑是极不公平的,并且可能还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从而导致更多的正当财富的外流。
其次,如果因为某些民企的违法行为有时会带来法制的“完善”,就推出不必追问其原罪,那我们是否可以推而广之说“不应该追问任何罪犯的犯罪行为”呢?因为它们有时也有助于法制的完善啊。更何况作者还忽视了,“违法有助于法制完善”的逻辑前期恰恰是追问、而不是不追问犯罪行为!
再次,某些企业家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这诚然是可嘉奖的,但前提必须是他获取财富的手段是正当的。还有,如果某些人因所谓的“贡献”而凌驾于法律之上、即使有罪也可以免受法律制裁,这无疑会导致法将不存,国将不国――这难道不是对社会的最大危害吗?
另外,企业家的辛苦和节俭也难以推出不要追问他们原罪。那些强盗和小偷也很辛苦,也很节俭,难道我们因此就可以不追问他们的法律责任吗?
最后,河北省几年前的文件宣布,不要追究民企原罪,是否意味着中央和别的省份都出了这样的文件?更何况河北省的这个文件后来“无声无息”了呢?这本身不就说明了这样的政策不合理、不可行呢?
由于上文的论证过程存在诸多逻辑问题,所以,其结论也是难以成立的。
3、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上半年经济数据出来之后,关于中国经济能否回升的争议依然很大。乐观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去库存已近尾声,故三季度开始经济将回升;悲观者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长期下降轨道。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未必错,因为一个是看短周期波动,另一个是看长周期趋势。短周期波动会引发政策的预调、微调,让经济增长更加平稳;而长周期下行则会倒逼经济改革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也未必是坏事。
不过,即便是对短周期是否触底回升的判断,也不应只看全国GDP增速的数据,因为中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增长模式也不相同。如重庆、贵州等地数据反映经济还完全处在上升周期中,中西部地区上半年的GDP增速也普遍在10%以上。但不少东部沿海省份的经济增速却低于7.5%的水平。由于中国GDP总量超过50%的比重在东部12个省市中,东部经济对全国举足轻重,中国经济是否回升关键是要看东部,而不应该看中西部。东部地区经济如果回升乏力,则中国经济即便见底,回升也难有持久性。其中的原因不仅是经济总量问题,更是经济增长的质量问题。如前年出台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中,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自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率分别为60.2%、89.2%,分别比东部高13.8和42.8个百分点。正是由于这种行政性的资金划拨,其投资效益也必将大大低于东部地区。
今年上半年,贵州经济增速达到14.5%,位居已公布数据的各省市中第一,但该省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竟达60%,拉动经济增长9.6个百分点。这样的投资能否形成规模经济,能否有效拉动内需,却是值得怀疑的,因为过去10年贵州人口是净减少50多万,而全国人口增加了7千多万。投资向西,人口向东,这一现象值得反思。【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参考范文:
上文就中国经济的分析,在逻辑上可谓漏洞百出。
首先,中国GDP总量50%在东部,不能必然推出中国经济是否回升就不应该看中西部。如果东部经济一直不温不火,而面积更大、资源更丰富、人口更多的中西部经济近年来却异军突起,正决定性地拉动着未来整个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这时我们还能对它视而不见吗?
其次,不少东部沿海省份上半年经济增速低于7.5%,这里的“不少”究竟是几个?三四个?五六个?还有,它们占沿海12省市经济总量的比重是否很低?如果其他比重更高的沿海省市的增速远大于7.5%,再加上中西部省份增速都超过10%,我们还能说中国经济没有回升吗?
再次,中西部经济的行政性资金划拨,未必就会导致其投资效益低于东部地区,因为市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手段,并不是唯一的,更并不是万能的。适当的行政手段说不准更能找准当前经济的盲点、克服市场的短视性,甘当铺路人去投资那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此吸引更多的资金和项目,从而更好地拉动本地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
最后,贵州上半年固定投资增速高,不正好可能预示了贵州经济开始起飞、规模经济开始形成吗?否则它又何以能吸引这么多的固定投资呢?至于贵州人口虽略有减少,但其人均消费能力说不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迅猛提高,因此总内需仍可能是增加的。
由于上文推理存在诸如此类的逻辑问题,所以,它所得出的结论也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4、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除了中国,近期从欧洲到美国均出现了旱涝灾害天气。极端天气情况的不断出现引发世界对粮价飙升的担忧,粮食危机再度被提及。事实上,这种担忧不无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天气因素并非粮价上涨的唯一因素。产粮大国的一举一动都牵引着全球粮价。比如,俄罗斯去年出现持续严重干旱和大面积野火,粮食严重减产。
世界上不存在孤立的小岛。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表示,未来10年之内,全球可能面临更多的极端气候。随着地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如何填饱所有地球人的肚子将是所有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国际救援组织乐施会指出,当今世界有9.25亿人在挨饿,相当于全球总人口的1/7,这个数字到年底可能突破10亿。飙升的粮价无异于雪上加霜。未来,除非世界各国采取行动对全球粮食系统进行改革,否则在10年内,一些主要粮食价格将暴涨一倍以上。
然而,合作谈何容易。各国政府对粮价上涨的原因看法不一,国际社会对是否应该联手干预粮价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发布的《未来十年农业展望》报告预测,未来10年全球农产品年均增长率将从前10年的2.6%降到1.7%。另外,能源价格上涨也将是粮食市场推波助澜的重要因素。【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结论:未来十年粮食价格将飙升。
论据1:灾害天气:近期欧美均出现了旱涝灾害天气;俄罗斯去年出现持续严重干旱和大面积野火,粮食严重减产;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表示,未来10年之内,全球可能面临更多的极端气候。
论据2:人口增加:地球上的人口不断增加。
论据3:各国无法联动:各国政府对粮价上涨原因看法不一,国际社会对是否应联手干预粮价始终无法达成一致,因此,世界各国将无法合作采取行动对全球粮食系统进行改革。
论据4:农产品增长率下降:《未来十年农业展望》预测未来10年全球农产品的年均增长率将从前10年的2.6%降到1.7%。
论据5:能源价格将上涨。
最好能对以下几个重要的逻辑问题做出回应(5点):
1.近期欧美的旱涝、去年的俄罗斯干旱以及全球未来所谓的极端天气是否真的就导致了或就会导致相应的粮食减产?或许现在人们抵抗旱涝的能力已经大大增强了呢?还有,人们不也可以通过开荒等手段来增加粮食种植面积、通过农业科学技术来提高每亩的产量以确保全球粮食的稳步增长吗?
2.就算全球人口增多,但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也不一定随之增多。因为粮食主要是指水稻、小麦、玉米、黄豆等东西。显然,一个人完全可以少吃粮食,多吃其他的食物,比如肉、蔬菜、食用油等来维持生存。
3.就算各国政府无法合作对全球粮价采取行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各国不会独自采取自己的控制措施。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当粮价涨到一定程度影响到自己国民的生活以及政局的稳定时,无论哪个国家都会出手控制粮价,比如现在的中国。
4.“农产品”包括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的各种初级产品,而“粮食”只是其中的一小类。因此,就算在整个农产品的平均增长率放慢的大背景下,粮食的增长率也完全可以一枝独秀、长盛不衰。
5.能源价格上涨也不一定会导致粮食价格上涨,因为说不准在能源价格上涨的同时,能源利用效率会大幅提高。另外,生产、运输、加工粮食的其他方面的成本也很可能会在未来十年大幅降低呢?
参考范文:
首先,近期欧美的旱涝、去年俄罗斯的干旱以及全球未来所谓的极端天气是否真的就导致了或就会导致相应的粮食减产?或许现在人们抵抗旱涝的能力已经大大增强了呢?还有,人们不也可以通过开荒等手段来增加粮食种植面积、通过农业科学技术来提高每亩的产量以确保全球粮食的稳步增长吗?
其次,就算全球人口增多,但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也不一定随之增多。因为粮食主要是指水稻、小麦、玉米、黄豆等之类的东西。显然,一个人完全可以少吃粮食,多吃其他的食物,比如说肉、蔬菜、食用油等来维持生存。
再次,就算各国政府无法合作对全球粮价采取行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各国不会独自采取自己的控制措施。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当粮价涨到一定程度影响到自己国民的生活以及政局的稳定时,无论哪个国家都会出手控制粮价,比如现在的中国。
另外,“农产品”包括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的各种初级产品,而“粮食”只是其中的一小类。因此,就算在整个农产品的平均增长率放慢的大背景下,粮食的增长率也完全可以一枝独秀、长盛不衰。
最后,能源价格上涨也不一定会导致粮食价格上涨,因为说不准在能源价格上涨的同时,能源利用效率也会大幅提高。更何况生产、运输、加工粮食的其他方面的成本也很可能会在未来十年大幅降低呢?
可见,上文关于未来粮价上涨的论证,其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
5、分析下列论证中存在的缺陷与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述。
中国有句老话:请神容易,送神难。如果“空降兵”引进错了,将使企业进入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假如一个职业经理人进入公司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这个人让我们很失望,最好的选择就是将其辞退。
“空降兵”所能达到的目标总是和我们对他的期望具有一定差距,我们最好将他的差距和不足明确地说出来,这样最好的方法就是全面量化。有的时候,我们做事情喜欢感情用事,因为一时就开口将人家辞掉,事后可能会后悔。可实际上,我们没有量化的具体数字说明这个人到底距离我们的期望有多远。因此,在我们考虑辞退一个人的时候,要能够明确地告诉他,在哪些方面,他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比如有多少销售额没有完成,多少毛利润没有实现。因此,我们对人才的考核要尽量地量化,在最后摊牌的时候,这些量化的数字就是依据,能够为我们辞退一个人提供合理、确凿的证据。
如果“空降兵”不适应我们的文化、游戏规则或是权力构架,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让他们及时调整自己,我们也必须给他们再次出发的时间和机会。但是企业应该明确告诉他们企业需要用多少时间让他们适应公司。这必须是一个量化的计划。然后对他们做充分的授权,而不要限制他们的意志。授权者则无须考虑责任和风险,所有的一切都应该由“空降兵”来承担。
如果以上的尝试都失败了,企业还可以考虑给职业经理人换岗。难得请一位能人进来,不要随便就把他否定了。也许是企业将其摆错地方了呢?当然,我们对他们最初的承诺,比如薪酬是不需要调整的。同时,我们需要考虑他们的职权范围。缩小他们的职权,他们必然会更好、更准确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论证结构分析
[1657201703161-image/014.jpg]
论证关系分析
论证一:职业经理人进入公司后让公司失望→最好的选择是将其辞退
“空降兵”与“职业经理人”不是一个概念。“进入公司一段时间”,具体多久没有说明,如果时间较短,可能还没有给经理人一个展现的机会,将其辞退略显草率。
论证二:“空降兵”与我们期望有差距→最好实行全面量化考核
“空降兵”与我们的期望有差距,我们不一定能将其差距和不足进行全面量化。有些指标并不能完全量化,如个人品质、工作热情等,只能定性衡量。所以企业经营也必须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有效结合。
论证三:“空降兵”不适应→唯一的选择就是让他们及时调整自己
“空降兵”不适应我们的文化、游戏规则或是权利构架,有他们的原因,也应该有企业自身的原因,所以应该共同调整。而非唯一的选择就是让他们及时调整自己。
论证四:授权者无须考虑责任和风险→所有的一切都应该由“空降兵”来承担
①责任和风险若是与“空降兵”有关,自然由他们来承担。若存在其他原因,如不可抗拒的环境因素或者与企业其他部门有关,那么就不应该由他们来承担。
②授权必须要有相应的责任限制,否则违背授权的基本原则。当然实施者,也就是给予授权的人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能所有一切都由“空降兵”来承担。
论证五:难得请一位能人进来→不要随便否定
①不能将人才的去留基于其寻找的难易程度来评价。能人固然是企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能人是否能在企业中发挥所长、推动企业发展还受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是否对其否定也要视情况而定。
②对人才的评价与去留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人才本身,如果人才本身能发挥最大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带来预期效果,推动企业发展,企业就不会对其进行否定。
③不能将人才的去留基于其寻找的难易程度来评价,倘若引进的人才不适合企业环境,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的发展甚至阻碍其发展,那么必须将其否定。
论证六:缩小“空降兵”职权→会更好、更准确地发挥其才能
①让“空降兵”更好、更准确地发挥自己才能的因素有许多,例如公司给予其充分授权,公司通过加薪或其他方式激励他们,使其提高工作积极性,因而也乐意并且能够更好、更准确地发挥自身的才能。
②个人的薪酬和待遇也必须和个人的工作内容相关。缩小了“空降兵”的职权可能会将“空降兵”逼出公司。“缩小职权范围”与“更准确发挥自身才能”并没有必然联系。
6、分析下述材料,准确审题立意。
湖畔有两棵树,一棵粗如熊腰,一棵细若手臂。给湖底清理淤泥时,它们被锯掉了。人马离去,岸上就多了两根树桩。
一天,一个散步的老人在看了看这两根树桩之后,自言自语地说,大的不敢保证,小的一定会活。
一年过去了,小树桩上的嫩芽长成手指粗的枝条,大树桩上的嫩芽长成一丛灌木。
三年后,这根拱过多次芽的大树桩在最后一根枝条枯萎后,悄无声息地死了。而那根小树桩却又重新长成了一棵大树。【论说文】
答案解析:分析提示
浓缩材料,一大一小的两棵树被砍成树桩,一年后,小树桩上的嫩芽长成手指粗的枝条,大树桩上的嫩芽长成一丛灌木,三年后,大的树死了,小的树活下来了。我们发现核心是:两棵不同的树在遭遇命运的打击后的不同结果。这个信息暗示我们审题应该是有关挫折境遇的问题。首先,“树”在这里可以被看作是生命的象征。接下来,我们要考虑“大”和“小”这两个关键概念。我们可以把“大”转换成“年龄大”,而“小”可以转换成“年龄小”。时间节点“一年后”反映了这两棵树应对挫折的不同表现,“三年后”反映了对挫折不同的应对方式得到的不同结果。这些意象无不在暗示我们,我们最好要紧紧结合生命现象来进行立意。
年龄大的时候遭遇不起挫折,而年龄小的时候由于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所以经得起挫折,完全可以获得东山再起的机会。因此,我们将立意立为:年轻的时候不要害怕失败和挫折。
错误立意1:小树桩上的嫩芽长成手指粗的枝条,大树桩上的嫩芽长成一丛灌木,前者活了下来,后者死了。所以有些同学立意在:我们做事情要目标专一,不要三心二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成功。在同样分析的基础上,有些同学立意在:企业经营时要集中自己的优势资源,不要四面出击,多元化经营是危险的。这种立意忽视了树木成长为枝条和灌木的前提“被砍成树桩”。
错误立意2:树木被锯掉了,成了两根树桩。树桩上的嫩芽长成手指粗的枝条,大树桩上的嫩芽长成一丛灌木,前者活了下来,后者死了。把“长成手指粗的枝条”引申为专一、优势,得出论点:①在面对逆境和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目标专一,只有这样才能摆脱逆境;②在面对逆境和困难的时候,企业应该集中所有优势资源来摆脱逆境。这种立意忽视了“大树”“小树”中两棵树的年龄时间差别。
这种两种立意的缺陷在于,没有全盘考虑材料而只是抓住了故事后面的信息立意,因此立意片面。
参考范文一:
挫折是指在前进道路上,压抑或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因素。比如罗琳创作《哈利波特》过程中的穷困潦倒、史铁生成为文坛巨匠所经历的病痛折磨以及马云跻身中国首富所走过的艰难坎坷等,这些都是遭受挫折的典型代表。
哲学上讲,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复杂过程,其前进的过程是波浪式的,但终究是螺旋式上升的。人生若想成功,经历挫折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不要因为前进中的挫折就放弃了前行。
日常生活中,年轻人只有敢于面对挫折,以从容的态度应对挫折,才能更好地突破阻碍,走向成功。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在刚毕业创业时,因版权问题被迫中断Facebook的运营。可是年轻的扎克伯格并没有在公司被迫停运又受到其他利益集团排挤时放弃,而是带着整个团队一起克服困难,最终成就了如今全球用户最多的社交网站-Facebook。马云在创建阿里巴巴初期,正值金融危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世界各大公司纷纷裁员以减轻金融危机压力,但是马云不仅没有裁员,而且还招收员工,最终依靠信心度过了危机,走向成功。
相反,如果年轻人在自己最有朝气、有冲劲的时候,因为惧怕挫折而畏首畏尾,那就注定只能度过平庸的人生。
做到不惧怕挫折,对于年轻人来说,在思想上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要摒弃杂念,明确勇敢面对挫折的重要性,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惧挫折、不惧挑战,要勇敢前行。同时要把这种主观能动性付诸到行动中,面对挫折要积极应对,勤思多想,多制定目标与计划,合理分析所遇到的挑战,再进一步着手解决,而不能过多抱怨和悲叹,要化阻力为动力。
前进之路,荆棘满途,年轻就不要惧怕挫折,方能成功。
参考范文二:
年轻,意味着活力与机会,是即使面对挫折困境仍能重新开始,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生追求个人价值的有力支柱。
因此,年轻,不惧挫折。尽显人性本色,才能成功立业。
年轻,不惧挫折。可使人知难而进,自强不息,使个人在有限的人生中,实现无限的自我突破。
安徒生年少时作为演员四处碰壁,却没有自怨自艾,从此一蹶不振,他拒绝了母亲安排的稳定工作,再次踏上了一条全新的追寻梦想的路途,成为一代童话大师。他以年轻作为资本,不惧怕挡在眼前的苦难与磨砺,最终达成了个人理想。
年轻,不惧挫折。可使人不忘初心,锐意进取,使个人精神追求与社会运转需求达成平衡,实现了和谐统一。
鲁迅年轻时毫不迟疑地弃医从文,决心以笔杆拯救麻木的社会和冰冷的人性,走上文学革命的荆棘之路,最终成为文学巨擘,更为那个社会与时代带来一丝曙光。他充分发挥了年轻的优势,不惧外在的忧患与压力,实现了个人价值的升华,也使社会从冷漠中挣扎出来。
反之,年轻时,面对挫折轻言放弃,到老时再想从头开始就显得尤为艰难。古诗有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正是强调了年轻人不应惧怕挫折与挑战,要积极把握机会,一旦错失青春,到老时再想挽回只能徒增伤悲。白白浪费有限的时间,最终只能迎来失败。
年轻,不惧挫折。在顺境中学会专注,时时审视内心,反省自身,以低调谦卑的姿态融厚自己的人生,提升生命的高度;在逆境中更要坚持,绝不妄自菲薄,秉持奋发,脚踏实地,以严谨执着的心态克服迎面而来的困难,以拓展生命的深度。
年轻,不惧挑战。实现人生的价值与自我升华。
7、分析下述材料,准确审题立意。
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这句话是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说的。【论说文】
答案解析:分析提示
材料中“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是一个比喻,富有含义。
“面包”是用来吃的,维持身体的需要。拥有面包,就是有一定的物质生活。
“水仙”是用来看的,让人精神愉悦。拥有水仙,就是有一定的精神生活。
①为什么“用一块而不是两块去换”?这说明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
②吃一块面包,用另一块去换水仙,这说明人在拥有了一定的物质生活后,还要有高质量的精神生活。
参考范文一:
充饥的面包是物质的,而有品味地去欣赏生活则是精神的,人的境界离不开物质与精神。一味地追求吃喝、财富等物质上的享受,但精神生活是贫瘠的;而在物质的基础上追求思想的、精神的境界,才是丰富的高境界生活。
完美的人生需要物质与精神方面兼修。追求物质与精神上的契合,有时可以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富有价值。历史上人称“诗佛”的王维,朝上居于要职,朝下则归于田野,追求精神上的解放。他不像陶渊明那样完全归隐于田园之中,而是隐于朝,如此一来既可以为国效力又能够享受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我们不能为了物质而抛弃精神,那样的人生只能一直平庸下去,但我们也不能过于追求精神上的高尚,以至于为了气节而丢失生命。就如同商朝的伯夷、叔齐二人,认为武王未葬父而出兵,为臣子而弑君王,不仁不义,最后因发誓不吃周粟而饿死在山上,这种行为连庄子都认为不值得。
精神比物质上的生活更重要。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物质上的富有不代表精神上也富有。为什么有的人敢于舍弃已有的物质繁华?因为他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更加透彻。古有李白一生不畏强权,为了自由舍弃高官厚禄、豪华宫殿;今有陶行知为了百姓的前途未来,甘心居于农村一心投入教育事业,开办学校。即使不被世人所理解,但他们活得自在,不违心。
所以我们应该做到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相统一,我们只有坚持追求物质富有和精神富有的统一,人生才更有价值和意义,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要相信,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参考范文二:
精神生活指的是人们在精神层面上的不同体味、感受,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享受的活动,包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理想的选择、道德品质的修炼以及兴趣、信念、社交、爱情和对知识的追求与文化娱乐享受等。
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无一例外。肉体与灵魂是无法分开的,身躯是人存在的形式,而精神才是人的本质内容。精神是最关键的。“人最重要的是精神的安宁,而非肉体的享乐。”因此,唯有重视精神生活,躯壳才有意义,生命才有价值。
重视精神生活,有利于个人建立正确的世界观,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于史铁生而言,精神生活的意义更加特别。在他的作品中,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苦难与信仰,他身患疾病却不忘精神世界的充实。他对精神生活的重视,让他勇于面对死亡,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于企业来说,重视精神生活也就是重视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创新产品,赢得好的口碑,赢得顾客的信赖,有利于企业走向成功。假如忽视了精神生活,就会像诺基亚一样,只顾享受获得的成功,而忘记了创新升华自己的产品价值,过度的广告与包装将诺基亚推向了悬崖。
重视精神生活,要求个人必须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不应过分在意物质的享受,要关注精神食粮的获得,积极调动主观能动性,努力学习知识,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企业要想重视精神生活,必须建立积极的企业文化,倡导健康的精神文明,不应该沉溺于暂时的成功中而忽视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菩提深悟需要时间,重视精神生活才能有生命的永恒。
8、分析下述材料,准确审题立意。
一位科学家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人生总结出这样的话:“做功不同,决定人生抛物线高度的迥异。”【论说文】
答案解析:分析提示
从所给名言我们可以概括出关键句:“做功不同,决定人生抛物线高度的迥异”。关键词语为“做功”和“高度”,在立意时,只要搞清二者的关系,就很容易得出恰当的立意。
做功可以理解为“付出”“耕耘”等,“高度”可以理解为“收获”“精神境界”等。顺着这个思路,就可以理解为“付出越多,收获越大”。
相同的功,如果选择做功的角度不同,高度也会不一样。这就会派生出我们在做一件事时首先要选择一个正确的方法。倘若方法不对,付出越多,收获越小,付出和收获将不成正比,甚或产生南辕北辙的后果。
参考范文一: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
除却智商迥异的天才,大多数人的起点大致相同,然而彼此之间仍能分出优劣好坏,很大一部分就取决于是否勤奋。勤奋者闻鸡起舞,笨鸟先飞,懒惰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人生道路便各不相同了。若不愿得过且过,想实现目标,还需勤奋才好,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王羲之的字非一日之功,齐白石的画也非一夕之成,想要得多,想站得高,就需有比旁人多千百倍的勤奋。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
纵观现今的知名企业,无一不将勤奋作为其企业文化的重要一环。艺龙网创始人张黎刚,几经失败,走了很多弯路。他说:“在创业者中,我不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但肯定是最勤奋的人之一。”创业的关键是对成功的欲望与勤奋坚持,大多数人放弃了,而张黎刚做到了。可见,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勤奋必不可少。
不勤于始,将悔于终,国立于勤。
清末之后的百年屈辱让国人永远无法忘怀停滞不前会带来怎样的伤痛。人尚需勤奋以立,何况国之重任!安图享乐终会被他人吞食,唯有勤勉奋起才能让国家富强。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在他国的压迫下混混度日,于是有百日维新,有民族企业,有两弹一星,有改革开放。国家立于人民,更立于人民的勤奋,勤者之国,方存于世。
相比勤奋的辛苦,闲散的生活显然更诱人。因而我们需要坚定的信念,需要不断地激励。当你每勤奋一步都能收获成果,努力一次就更看清楚终点,想必勤奋也就有了动力。当你站在人生的高处,事业有所成,国家强盛,一切勤奋便都有了意义。
天道酬勤,请相信,前路风景终不负你。
参考范文二:
努力可以出成果。努力的过程中,我们的潜能得到挖掘,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从而获得更高的成就。曹雪芹历经十载写出鸿篇巨作《红楼梦》,袁隆平做了几十年实验研制出杂交水稻,居里夫人提炼了几十吨沥青发现了化学元素镭。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努力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反之,如果我们不努力,即便有才能,也可能会一无可为。《伤仲永》中的方仲永儿时聪慧过人,但他仅凭天资而不知努力,最后沦为普通人,甚是可惜。
努力可以补拙。我国宋代学者朱熹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元的人,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两百遍才能读熟。可是他不懒不怠,努力用功,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终于“无书不读”,成了一个博学之士。这说明,即使缺乏天资,只要努力,同样可以变拙为巧,提升自己的人生高度。
努力能够带来幸运。运气、机会对于取得成功是很重要的,好的运气可以对人生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但是,机会总是青睐努力之人,懒惰不知进取的人,机会永远不会靠近,即使机会来了也只能错过。只有努力,做好充足的准备,我们才能抓住机遇,幸运才会如期而至。
努力,首先我们应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再次,应秉持科学态度,不能急于求成;最后,应将努力作为终身之事,不要觉得可以一劳永逸,而应不断努力。
人生高度的迥异,关键在于努力的程度如何。人生高度和努力程度是成正比的,有一份努力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人生高度就此形成。
努力决定人生高度。让我们不断努力,成就精彩人生!
9、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说文】
答案解析:参考范文一:
所谓自省,就是经常反省自己,能够严于律己。无论是曾子曾经日日执行的“吾日三省”的信条,还是鲁迅对自己的无情解剖,都是对自省的最佳坚守。毋庸置疑,成功的人生都需要躬耕自省。
“自省”与“成功”便是“量”与“质”的关系。唯物论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成功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长年累月的自省才会成为成功的铺垫。相反,坏的量变也会带来坏的质变。 如果一直放纵自己,就会导致失败。
在这个喧闹而又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唯有不断反省,才不会随波逐流,才能沿着自己既定的生命轨迹走下去。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俘虏以后,每天反省自己失败的原因,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总结。通过几年的反省,他卧薪尝胆,积蓄力量,终于战胜吴国。勾践的成功正得益于他不断的反省。
反之,若无反省,只满足于眼前,则会故步自封。不总结自己的得失,超越无疑只是空谈。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18岁率军出征,屡获大胜,但却多次兵败俄罗斯,始终不能得胜,就败在了他始终不自我反省,不吸取教训。
要做到自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加强责任感缺一不可。
作为个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学习长处,摒弃缺点,用高度的责任心,去做身边的每一件事。作为企业,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把客户当家人,注重产品质量和客户需求,增强社会责任感,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严格规范商业行为。
自省让你出类拔萃,自省让你取得卓越成就。因此,自省,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参考范文二:
自省就是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同时也是一种提高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
雨果曾说过:“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尘世上的一切都是免不了错误的。”人犯错误是必然的,但如果重复的错误再次发生,就是愚蠢的行为。敢于自省,能让我们从逆境中走出来,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列夫·托尔斯泰15岁读大学文科班时,曾经接连两个学年考试不及格,无法毕业,只得退学回家。但他没有因此沉沦,而是认真思索、反省,把自己的各种缺点详细地写在日记本上,随时对照检查,从此,他的人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不难看出,敢于自省,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
反之,如果不进行自省,遇到问题只是“埋头苦干”,即使同一问题经历一千次一万次,仍会如“无头苍蝇”般随机试错,这样或许会得到答案,但中途却经历了太多的弯路,做了太多的无用功。人生极长又极短,不容许你在盲目中蹉跎时光。倘若如蚍蜉撼大树般狂妄,即使有再高的志向和理想,也与成功无缘。
敢于自省,我们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持之以恒的锐气,以及淡定自若的心气。我们要时时刻刻有自省的意识,需要用心地自我提醒,并要落实到行动中去,不断地反思总结,完善自我,为成功造势。需要我们必须对自己所犯过的错进行自我反省,找到问题的根源,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
敢于自省,少走弯路,人生才可能获得成功。
10、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古人云:“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贵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曾国藩说:“善莫大于恕。”
安德鲁·马修斯说:“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
最新科学研究显示:原谅别人有益身心健康。【论说文】
答案解析:参考范文一:
宽恕,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智慧。安德鲁·马修斯说:“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原谅别人的过失,甚至以德报怨,紫罗兰的“行为”就是对宽恕的最佳阐释。
宽恕,是一种人生智慧,一种处事的境界,亦是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社会和谐发展的无形资产。
宽恕可以让个人心胸更豁达,眼界更开阔。对别人的宽恕就是对自己的善待。不因他人的过错令自己烦扰,有益身心健康。廉颇因不满蔺相如位居自己之上,想要羞辱蔺相如,而蔺相如得知此消息之后并未怪罪他,而是处处回避廉颇。后廉颇认识到错误,负荆请罪,蔺相如也即时原谅了他,两人同心辅佐赵惠文王,成就了一段“将相和”的佳话。蔺相如因懂得宽恕而赢得大智慧,以宽恕服人,利人利己。
宽恕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与美好,它是构建和谐国际社会不可或缺的因素。唯有宽而待之,才会受到别国的尊敬,才会在竞争中得到合作。曾两度担任美国总统的林肯,在遭到质问为什么不打击你的敌人时,他这样回答道:“消灭敌人的最好方法是,将敌人变为朋友,将过去的仇恨抹去。”的确,最明智的做法莫过于此,对于国家而言,宽恕不仅仅是一种气度,更能实现合作与共赢的开端。
如何做到宽恕呢?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在思想上认识到纠结于别人的过错于事无补,徒增烦恼,不如一笑泯恩仇,多一个朋友,少一个敌人;其次需要我们真正放下恩怨,将眼界放宽,不要把目光局限于眼前。
当然,宽恕并不意味着善恶不分,对于一些反社会、反人类的行为,我们要坚决抵制。
宽恕,放过他人,也放过自己,这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
参考范文二:
毋庸置疑,我们应当心怀宽恕。
宽恕,即宽容、饶恕,能容得他人的过失。宽恕是一种豁达开阔的胸怀,是一种通透释然的高度。宽恕不仅仅是善待他人,更是善待自己。曾国藩说:“善莫大于恕。”即是对宽恕的阐释,成语“犯而不校”(《论语·泰伯》),亦是宽恕在现实中的表现。
心怀宽恕,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内心的坦荡,才能放下心中的芥蒂。放下,是为了更好地拿起。心怀宽恕,我们才能容人容己,才能成就智慧人生。古有齐桓公宽恕管仲,最终在其辅弼下成就春秋霸主;今有乔布斯不计前嫌,再助苹果公司走向辉煌鼎盛,亦成就了自己多年的梦想。正是由于心怀宽恕,他们才能各自成就一番大事业。由此可见,心怀宽恕,利人利己。宽恕他人便是成就自己。所以,要心怀宽恕。
反之,胸有芥蒂,不宽恕他人,于人于己,都是弊大于利。抓住别人的错误不放,无疑是一种狭隘,它会使我们眼界越来越小,最终走向失败。同样,不宽恕他人亦是在折磨自己,消磨自身的快乐去苛责别人的过失显然是不明智的。佛曰:“放下,自在。”又何尝不是一种宽恕?放下了别人的过错,学会原谅别人,自己的内心也会更加舒畅自然。因此,学会宽恕才是一种大智慧,才能成就自我。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做到心怀宽恕?
其实,心怀宽恕就是要我们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像对待自己的过失一样对待他人的过失,像原谅自己一样原谅他人。一时的过失不代表永久的过失,我们没有必要紧抓不放。我们要做到思想上理解包容他人,行为上宽容原谅他人。这正是心怀宽恕对于所有人的要求。
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责人之心责己。心怀宽恕,方能成就广阔人生。
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 MBA考试 的相关考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ntact@51tk.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 2019-11-13
- 2019-10-24
- 2019-11-14
- 2019-11-06
- 2019-10-31
- 2019-10-28
- 2019-11-20
- 2019-11-13
- 2019-11-06
- 2019-11-16
- 2019-11-15
- 2019-10-28
- 2019-11-15
- 2019-10-31
- 2019-10-24
- 2019-11-05
- 2019-10-31
- 2019-11-12
- 2019-11-20
- 2019-10-28
- 2019-10-25
- 2019-11-07
- 2019-11-05
- 2019-11-05
- 2019-10-28
- 2019-10-31
- 2019-10-30
- 2019-10-23
- 2019-11-07
- 2019-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