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民法》知识点:归责原则(2)

发布时间:2020-09-18


距离2020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时间越来越近,小伙伴们复习的怎么样了?今天51题库考试学习网分享了2020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民法》的知识点:归责原则,一起来看看吧!

二、无过错责任原则

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不以行为人的过错为要件,只要其活动或者物件损害了他人的民事权益,除非有法定免责事由,行为人就要承担侵权责任。其宗旨不是要使“没有过错”的人承担侵权责任,而是为了免除受害人证明行为人过错的举证责任,使受害人易于获得损害赔偿,使行为人不能逃脱责任。在无过错责任原则下,不考虑被告有无过错,不要求原告证明被告有过错,也不允许被告主张自己无过错而请求免责。无过错责任只适用于法律明确规定的特殊侵权行为。

1.监护人责任。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责任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2条)

2.用人单位责任。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注意,这里是在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构成侵权后,用人单位承担无过错责任,并非工作人员造成他人侵害构成侵权不需要过错。(《侵权责任法》第34条)

3.劳务接受者责任。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5条)

4.产品责任。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被侵权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请求赔偿。(《侵权责任法》第41、43条)

5.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交通事故责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

6.环境污染责任。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侵权责任法》第65条)

7.高度危险作业责任。(《侵权责任法》第九章)

8.饲养动物侵权责任。但是,动物园动物致人损害适用过错推定责任。(《侵权责任法》第十章)

9.物件损害责任。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倒塌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承担连带责任。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赔偿后,有其他责任人的,有权向其他责任人追偿。(《侵权责任法》第86条第一款)

三、公平分担损失规则

公平分担损失规则,是指当事人双方对损害的发生均无过错,又非无过错责任原则适用情形,由受害人承担损失有失公平时,由行为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害给予适当补偿的一种损失分担制度。《侵权责任法》第24条规定:“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分担损失”。

由于无过错责任原则下的侵权行为无需考虑当事人的过错问题,所以没有公平分担损失规则适用余地,其仅适用于一般侵权行为。一般侵权行为要求行为人有过错才承担责任,而当双方对损害发生均无过错时,行为人实际上不构成侵权。既然并无侵权责任存在,也就不存在归责的问题,进而并不存在分担责任问题。因此,公平分担损失仅是依公平之理念,对受害人的损失进行一定的弥补,故而其仅为损失分担之规则,不构成侵权责任的一类归责原则。如果法考中认为其为归责原则,也可以算表述正确。主要体现在以下情形:

1.为对方利益或共同利益或见义勇为

《侵权责任法》第23条规定:“因防止、制止他人民事权益被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责任。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责任,被侵权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注意承担责任和分担损失的顺序。

2.紧急避险

《侵权责任法》第31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责任。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责任或者给予适当补偿”。注意承担责任和分担损失的顺序。

3.暂时失意或失控行为

《侵权责任法》第33条规定:“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对自己的行为暂时没有意识或者失去控制造成他人损害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没有过错的,根据行为人的经济状况对受害人适当补偿。”“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因醉酒、滥用麻醉药品或者精神药品对自己的行为暂时没有意识或者失去控制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行为人对暂时失意或失控有过错的,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这里的过错,一般是过失,是指对丧失心智有过错,即行为人在暂时丧失心智之前,应当预见到因自己的过错可能导致自己暂时没有意识或失去控制,从而有可能给他人造成损害。行为人没有过错的,适用公平分担损失规则。第二款列举的是典型过错情形。

【例】出租车司机不知道自己患有疾病,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突发心脏病发生交通事故造成其他机动车驾驶人损害,适用公平分担损失规则。如果是造成其他非机动车或行人损害,则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4.高空抛物行为

《侵权责任法》第87条规定:“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此处允许可能加害人通过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而免责。

5.意外情况

【例】某暴雨夜,甲拦截并获准搭乘一辆运棺材的卡车,上车后,甲为躲雨钻进棺材。随后,乙和丙也搭上该车,他们只看到车上棺材,并不知甲在其内。乙向丙借火抽烟,丙回答没有,甲在棺材内听到后推开棺材盖伸手递出打火机。乙见此状以为诈尸,吓的跌下车受伤。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全部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的考试知识点,可以关注51题库考试学习网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频道的更新。最后,预祝大家在接下来的考试中一切顺利,取得理想的成绩!


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 法律职业资格 的相关考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下列关于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A.调解原则适用于劳动仲裁和诉讼程序
B.在劳动仲裁前必须先行调解
C.劳动争议仲裁的裁决是终局的
D.在当事人提起诉讼之前,必须先进行劳动仲裁

答案:A,D
解析:
。根据《劳动法》第77条,调解原则适用于劳 动仲裁和诉讼程序。根据《劳动法》第79条,调解不是劳 动争议解决的必经程序,劳动争议仲裁的裁决不是终局的 (注意《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47条规定了仲裁终局的特殊情形)。在当事人提起诉讼之前,必须先进行劳动仲

(2009年)案情:甲和乙均缺钱。乙得知甲的情妇丙家是信用社代办点,配有保险柜, 认为肯定有钱,便提议去丙家借钱,并说:“如果她不借,也许我们可以偷或者抢她的钱。” 甲说:“别瞎整!”乙未再吭声。某晚,甲、乙一起开车前往丙家。乙在车上等,甲进屋向丙 借钱,丙说:“家里没钱。”甲在丙家吃饭过夜。乙见甲长时间不出来,只好开车回家。甲一 觉醒来,见丙已睡着,便起身试图打开保险柜。丙惊醒大声斥责甲,说道:“快住手,不然 我报警了!”甲恼怒之下将丙打死,藏尸地窖。
甲不知密码打不开保险柜,翻箱倒柜只找到了丙的一张储蓄卡及身份证。甲回家后想到 乙会开保险柜,即套问乙开柜方法,但未提及杀丙一事。甲将丙的储蓄卡和身份证交乙保 管,声称系从丙处所借。两天后甲又到丙家,按照乙的方法打开保险柜,发现柜内并无钱 款。乙未与甲商量,通过丙的身份证号码试出储蓄卡密码,到商场刷卡购买了一件价值两万 元的皮衣。
案发后,公安机关认为甲有犯罪嫌疑,即对其实施拘传。甲在派出所乘民警应对突发事 件无人看管之机逃跑。半年后,得知甲行踪的乙告知甲,公安机关正在对甲进行网上通缉, 甲于是到派出所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问题:请根据《刑法》有关规定,对上述案件中甲、乙的各种行为和相关事实、情节进 行分析,分别提出处理意见,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给案情但不设置具体问题而让考生自己进行分析的题型,相对提问式题型来说 比较难以作答,“分析案情并给出处理意见”,要求考生回答的内容全面准确。这就要求考生 对刑法总则与分则的知识熟练掌握,并具备娴熟的答题技巧。遇到此类题型,考生可以先快 速阅读一遍材料,掌握大概内容,然后再认真阅读材料,对行为人的行为逐个加以分析,根据刑法规定予以判断。
1.关于甲乙二人是否成立共同犯罪
成立共同犯罪,要求各犯罪人通过意思联络达成共同的犯罪故意。本题中,乙提议实施 “偷或者抢”的共同犯罪时,遭到了甲的拒绝,据此可知,二人并未达成共同的犯罪故意, 不构成共同犯罪。其后,乙对甲实施的抢劫、抢劫行为均不知情,“甲将丙的储蓄卡和身份 证交乙保管”时谎称“借来的”,因此,甲乙二人不成立共同犯罪。
2.关于甲的犯罪事实及其刑事责任
甲在实施盗窃时被丙发现,甲为了防止丙报警而将其杀害,属于盗窃过程中为“抗拒抓 捕”而对被害人使用暴力,依据刑法规定,转化为抢劫罪。同时,甲杀害丙的行为属于抢劫 致人死亡,属于刑法分则明文规定的抢劫罪法定刑升格情形。
甲再次回到丙家后打开保险柜试图窃取丙的钱财的行为,属于抢劫罪的后续行为,不单 独进行法律评价,即不另行构成盗窃罪。
对于甲在被拘传时逃跑的行为,许多考生认为甲构成脱逃罪,但脱逃罪的主体是依法被 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成立犯罪的前提是“行为人被依法关押”,但在本题中, 甲只是被拘传,未被关押,不符合脱逃罪的主体要件。
关于甲的投案行为是否成立自首。根据法律规定,成立自首要求犯罪分子“在案发后没 有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但在本案中,甲因存在 犯罪嫌疑而被公安机关依法拘传,根据法律规定,拘传属于强制措施,因此,甲属于在“被 采取强制措施”逃跑,遭通缉后又投案的,不能认定为自首。
3.关于乙的犯罪事实及其刑事责任
乙的犯罪提议被甲拒绝,二人未形成共同犯罪的故意,不构成共同犯罪。对其后甲实施 的盗窃、杀人、抢劫等行为,乙既未参与也不知情,对此不承担刑事责任。
对于乙告知甲打开保险柜的方法,以及保管丙的储蓄卡和身份证的行为,因甲未告知实 情,乙并不知道甲是要开启丙家的保险柜,也不知道“储蓄卡和身份证”是甲犯罪所得物。 因此,乙在主观上既无传授犯罪方法的故意,也无掩饰犯罪所得的故意,根据“主客观相一 致”原则,乙不成立传授犯罪方法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对于乙利用丙的身份证号码试出其储蓄卡密码并消费的行为,依法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 的行为,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提示】《刑法》中的转化犯罪
1.转化为抢劫的情形
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 力相威胁的[第二百六十九条]
基础犯罪必须为“盗窃、诈骗、抢夺罪”,手段必须为“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 胁”,使用暴力的目的必须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
2.转化为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的情形
(1)未经本人同意摘取其器官,或者摘取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的器官,或者强迫、欺骗他 人捐献器官的[第二百三十四条之一《刑法修正案(八)》]
(2)(非法拘禁中)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第二百三十八条第二款]
(3)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致 人伤残、死亡的[第二百四十七条]
(4)监狱、拘留所、看守所等监管机构的监管人对被监管人进行殴打或者体罚虐待,致 人伤残、死亡的[第二百四十八条]
(5)聚众“打砸抢",致人伤残、死亡的[第二百八十九条]
(6)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第二百九十条之一]

1.关于甲的行为定性
甲在着手盗窃丙的保险柜过程中,因罪行败露而实施杀害丙的行为,甲的犯罪目的是取 得财物,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的规定,其杀人行为属于盗窃过程中为“抗拒抓捕” 而对被害人使用暴力,应当成立抢劫罪。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甲的行为属 于抢劫致人死亡,成立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应适用升格的法定刑。
甲的杀人、抢劫行为,都与乙无关,甲乙之间没有共同故意和共同行为,根据《刑法》 第二百零五条的规定,不成立共犯。甲将丙的储蓄卡和身份证给乙,不构成盗窃罪的教唆 犯。甲两天后回到丙家,打开保险柜试图窃取丙的钱财的行为,属于抢劫罪中取财行为的一 部分,不单独构成盗窃罪。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 定,只有在案发后没有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才 能成立自首。本案中,甲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后逃跑再归案,即便如实供述也不能成立 自首。
2.关于乙的行为定性
乙事先的提议甲并未接受,当时没有达成合意,二人没有共同犯罪故意。甲的抢劫行为 属于临时起意,系单独犯罪,不能认为乙的行为构成教唆犯。乙不成立教唆犯,当然就不能 对乙的行为适用《刑法》第二百零九条第二款。在甲实施抢劫行为之时,乙已经离开现场, 与甲之间没有共犯关系,乙没有帮助故意,也缺乏帮助行为,不成立帮助犯。
甲套问乙打开保险柜的方法,将丙的储蓄卡、身份证交乙保管时,均未告知乙实情,乙 缺乏传授犯罪方法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故意。乙去商场购物的行 为,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的规定,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主要参考法律规定】《刑法》第二百零五条、第二百零九条、第六十七条、第一百九十 六条、第二百六十三条、第二百六十九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 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 释》

上海甲公司作为卖方和澳门乙公司订立了一项钢材购销合同,约定有关合同的争议在中国内地仲裁。乙公司在内地和澳门均有营业机构。双方发生争议后,仲裁庭裁决乙公司对甲公司进行赔偿。乙公司未在规定的期限内履行仲裁裁决。关于甲公司对此采取的做法,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向内地有管辖权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该仲裁裁决
B、向澳门特别行政区中级法院申请执行该仲裁裁决
C、分别向内地有管辖权的中级人民法院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中级法院申请执行仲裁裁决
D、向澳门特别行政区初级法院申请执行该仲裁裁决
答案:A,B,C
解析:
【考点】《关于内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相互认可和执行仲裁裁决安排》【详解】《关于内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相互认可和执行仲裁裁决安排》第2条第1款规定,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被所申请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或者财产所在地的有关法院申请执行。由于乙公司在澳门和内地都有营业机构,故甲可以向内地和澳门的法院申请执行。《安排》第2条第2、3款的规定,内地有权受理认可和执行仲裁裁决申请的法院为中级人民法院。澳门特别行政区有权受理认可仲裁裁决申请的法院为中级法院,有权执行的为初级法院。可见,申请人可以向内地的中级人民法院和澳门的中级法院申请认可执行。《安排》第3条第1款规定,被申请人的住所地、经常居住地或者财产所在地分别在内地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申请人可以向一地法院提出认可和执行申请,也可以分别向两地法院提出申请。因此,甲可以分别向内地中级法院和澳门中级法院申请执行,也可向两地法院同时申请执行。故选项ABC正确。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ntact@51tk.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